闳辩谈天衍,文具雕龙奭。
公孙持坚白,李悝尽地力。
荀卿独老师,着论推儒墨。
纷纷溷浊世,龙虎互吞食。
大道隐不遂,居然心恻恻。
金骨岂易销,奈此众口蚀。
向使无春申,焉能免匍匐。
汨汨数万言,性恶殊道德。
遂令上蔡儿,西游为鬼蜮。
寄语昌黎生,匪惟不精择。
闳辩谈天衍,文具雕龙奭。
公孙持坚白,李悝尽地力。
荀卿独老师,着论推儒墨。
纷纷溷浊世,龙虎互吞食。
大道隐不遂,居然心恻恻。
金骨岂易销,奈此众口蚀。
向使无春申,焉能免匍匐。
汨汨数万言,性恶殊道德。
遂令上蔡儿,西游为鬼蜮。
寄语昌黎生,匪惟不精择。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胡俨所作的《述古(其七)》。诗中以宏辩之才,探讨了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与学术,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感知。
首句“闳辩谈天衍,文具雕龙奭”,开篇即展示了古代学者博大精深的辩论技巧和文字功底,如同雕龙般精细,令人叹为观止。接下来,“公孙持坚白,李悝尽地力”两句,分别提到了公孙龙的“坚白论”和李悝的农耕理论,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对于自然规律和社会实践的深入思考。
“荀卿独老师,着论推儒墨”一句,赞扬了荀子在儒家和墨家之间的独特地位,通过著书立说推动了两种学派的发展。随后,“纷纷溷浊世,龙虎互吞食”描绘了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各种力量相互竞争,比喻为龙虎争斗,形象生动。
“大道隐不遂,居然心恻恻”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即使追求的大道难以实现,内心仍充满悲悯之情。“金骨岂易销,奈此众口蚀”则揭示了言论的力量,即使是坚硬如金骨,也难以抵挡众口铄金的侵蚀。
“向使无春申,焉能免匍匐”借春申君的故事,强调了权势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即使有才能如春申君,也可能因权势而屈身。“汨汨数万言,性恶殊道德”指出,尽管言辞滔滔不绝,但人性的恶与道德的差异仍然存在,难以完全消除。
最后,“遂令上蔡儿,西游为鬼蜮”以楚国上蔡的典故,讽刺了某些人为了权势或利益,不惜背井离乡,甚至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寄语昌黎生,匪惟不精择”则是对韩愈的引用,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社会时,不应仅凭一己之见行事,而应审慎选择,避免陷入困境。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思想家和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人性以及道德伦理的深刻思考,语言凝练,寓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