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论语绝句·其六十二》
《论语绝句·其六十二》全文
宋 / 张九成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此理从来自不疑,奈何于此不投时。

若还上下相通处,不是天心亦不知。

(0)
注释
此理:这个道理。
从来:一直以来。
自不疑:毫无疑问。
奈何:为何。
投时:契合的时候。
若还:如果仍然。
上下:指社会或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层级。
相通处:相互理解或一致的地方。
天心:上天的旨意或自然法则。
亦不知:也无法了解。
翻译
这个道理从来都不需要怀疑
为何在这个时候却无法契合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九成的作品,名为《论语绝句(其六十二)》。从这四句话可以看出诗人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此理从来自不疑”表达了诗人对于某种道理或真相有着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需要外界的证明。这种自信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认知和体验,是一种对宇宙、生命和社会运行规律的理解。

“奈何于此不投时”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中无法顺应时代潮流的无奈感。这里的“投时”,意指顺应时代变化,适应当下的环境和要求。而“奈何”,则是对这种不能与时俱进状态的哀叹。

“若还上下相通处”这一句,则开启了诗人的哲思深度。他提出如果能够找到一个使上下相通的地方,也就是说,如果能发现一个高低不分、沟通无碍的境界,那么一切困惑和矛盾都将得到解决。

最后,“不是天心亦不知”则是对这种理想境界的一种超然态度。诗人暗示,即便是在那个能够上下相通的理想状态,也不一定能完全洞悉宇宙之谜。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常见的“道不可言”的思想,强调了对未知和无限境界的敬畏。

整首诗通过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现实之间的冲突,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信念与怀疑、以及人类认知极限等哲学主题。张九成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炼的语言,为后世留下了一篇富含智慧和情感的佳作。

作者介绍

张九成
朝代:宋

(1092—1159)杭州钱塘人,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又号无垢居士。少游京师,从学于杨时。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第一。历著作郎及礼部、刑部侍郎等职。因与秦桧不和,被谪南安军十四年。桧死,起知温州。研思经学,多有训解。卒谥文忠。有《横浦集》、《孟子传》。 
猜你喜欢

归途杂述·其十一

寒天负担者,汗流尚浃背。

中途谁家郎,车后系空骑。

轻裘何鲜明,俊仆甚都丽。

微视车中人,颜色颇憔悴。

彼实未负担,胡亦作此态。

乃知行路难,贵贱理一致。

道旁有老翁,抱孙适嬉戏。

此中含真乐,何羡乎富贵。

(0)

刘善村夜渡

小艇横沙嘴,清溪泻石涡。

月斜人影细,风定鬼灯多。

问渡呼舟子,中流发棹歌。

向来尘扑面,幽兴较如何?

(0)

读《后汉书》作小乐府三十八章·其二十一陈廷尉

操笔定大议,我慕陈廷尉。

捣椒而自随,李咸太无谓。

(0)

沛宫行

贵莫贵兮为帝王,乐莫乐兮归故乡。

人生到此愿已足,父老十日欢行觞。

大蛇中断祖龙死,重瞳前阻乌江水。

西来入关争不得,东游压气徒为尔。

从此还家着锦衣,填街塞巷□旌旗。

当年盛事已不再,后人啧啧犹称之。

我来下马寻旧迹,殿阁荒凉空四壁。吁嗟乎!

长陵抔土今谁封,禾黍没遍长乐宫。

千秋万岁魂归后,忍听儿童唱《大风》。

(0)

洞庭春色.题棠村词,遥为大司农苍岩先生寿

学海词源,功名胜矣,足并千秋。

看曹刘沈谢,乃公驱遣,夔龙稷契,于帝旁求。

累叶金貂连凤阙,那便少、车前拥八驺。

经纶展,启沙堤黄阁,一半丹丘。

满座邹枚宾客,较才雄、谁似君侯。

记尚书红杏,金荃兰畹,坡仙铁板,玉宇琼楼。

暂借度支元补衮,更头黑、三公笑白头。

逢洗沐,坐蕉林书屋,细勒银钩。

(0)

满庭芳.和东坡韵二首·其二

归去来兮,人皆逐逐,那堪我独峨峨。

囊中鹤俸,支领本无多。

还彀今朝买酒,拍铜斗、慷慨悲歌。

渔樵友,相将把臂,同住白云坡。

谁何偏爱道,功高虎幄,才艳龙梭。

歏驹无留隙,水不停波。

任尔文经武纬,收场事、一梦南柯。

归来好,沧江醉卧,不脱钓鱼蓑。

(0)
诗词分类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诗人
张潮 席豫 陆贽 卢熊 王琚 顾众 司马承祯 许稷 何焯 谢混 鸠罗摩什 可朋 金俊明 陈文述 贺兰进明 虞仲文 舒元舆 焦循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