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骨愔愔百不如,不应投老更看书。
古今得丧今方辨,且向斜阳弄蠹鱼。
病骨愔愔百不如,不应投老更看书。
古今得丧今方辨,且向斜阳弄蠹鱼。
这首诗名为《读书》,是宋代诗人沈辽所作。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读书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
首句“病骨愔愔百不如”,描绘了诗人因疾病缠身,身体虚弱,百事无心的状态。这里的“愔愔”形容内心的沉静与忧郁,暗示了诗人面对疾病的无奈和痛苦。这一句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透露出一种生命的脆弱感。
第二句“不应投老更看书”,表达了诗人对于年老之后是否应该继续读书的疑问和犹豫。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面对岁月的无情流逝,诗人开始反思读书的意义和价值。这一句流露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
接下来,“古今得丧今方辨”,意味着诗人正在辨析古今之间的得失,试图从中找到某种真理或启示。这里的“得丧”不仅指个人的得失,也涵盖了历史的兴衰、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诗人通过对比古今,试图揭示出一些普遍性的规律或价值观。
最后一句“且向斜阳弄蠹鱼”,则以一种略带戏谑和超脱的态度,描述了诗人选择在夕阳西下之时,与书中的文字(“蠹鱼”比喻书籍中的文字)相伴,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既是对前文疑惑的回应,也是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的体现。诗人似乎在说,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愿意与书籍为伴,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读书等主题的独到见解。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触及了更广泛的人生哲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乾坤气磅礴,山石钟奇形。
鳌峰才数尺,濯秀何亭亭!
势欲负厚地,岌若霄汉淩。
一峰更旁耸,玲珑穴虚明。
青肤萦白障,微扣宣金声。
中涵太湖润,瑰伟专上京。
想当初凿时,山鬼泣以惊。
置之玉堂前,几阅瀛洲登。
年来对阁老,岷峨眼中青。
雨渍生古色,月寒见霜棱。
摩挲助文思,一挥九制成。
谅勿忧豪夺,长兹托佳名。
居庸古关塞,老我今见之。
天险限南北,乱石如城陴。
朝光映苍翠,征袖凉飔飔。
涧谷四十里,崖峦争献奇。
禽鸟鸣相和,草木蔚华滋。
佛炉架岩上,疏泉汇清池。
民居亦棋布,机硙临山陲。
清幽入行李,缓策遂忘疲。
黄屋年年度,深仁育黔黎。
从官多名儒,山石遍题诗。
伊余备史属,斐然愧文辞。
矧兹中兴运,歌诵职所宜。
皇灵符厚德,岂曰恃险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