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林塘傍郭西,萧萧门巷野烟迷。
何期汉使天边至,犹问幽人海上栖。
宫锦光流松菊径,郢歌声绕水云堤。
一丘自分甘投老,彩笔多君石上题。
半亩林塘傍郭西,萧萧门巷野烟迷。
何期汉使天边至,犹问幽人海上栖。
宫锦光流松菊径,郢歌声绕水云堤。
一丘自分甘投老,彩笔多君石上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乡村景象。首句“半亩林塘傍郭西”,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个位于城郊的小型园林,透露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氛围。接着,“萧萧门巷野烟迷”一句,通过“萧萧”和“野烟迷”这两个词,渲染出一种荒凉而神秘的环境,仿佛是远离尘嚣的世界。
“何期汉使天边至,犹问幽人海上栖”两句,运用了典故,借汉使远行的传说,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来客的意外惊喜,同时也暗含着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幽人”和“海上栖”分别指隐士和海上生活,体现了诗人对自由和超脱世俗生活的追求。
“宫锦光流松菊径,郢歌声绕水云堤”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锦缎般的光芒在松菊小径上流动,郢歌(一种古代楚地的歌曲)的旋律在水云环绕的堤岸上回荡。这一景象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最后,“一丘自分甘投老,彩笔多君石上题”表达了诗人愿意终老于此,享受自然之乐,并且期待友人的题咏,共同留下美好的回忆。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明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菊学人慵,花欺黛褪,洗妆无力。
瘦减春娇,曾窥镜中碧。
丝丝断柳,浑不似、弓弯颜色。私忆。
勾住病魂,断东风消息。小鸾砚侧。
颦役西风,春余恨轻别。阿郎替画,画个初三月。
黛语酒边飞到,恐有雁儿知得。
莫损他蛾翠,今夜月明霜白。
离合何常。记秋郊并骑,夜雨连床。
枯潭怀古柘,红树识严霜。时易得,意难忘。
便小别何妨。幸未惭乾坤俯仰,诗酒徜徉。
衰容未许端相。只书城偃蹇,袖墨淋浪。
功名怜蚁穴,心事托鲈乡。凭省识,漫思量。
倩谁与平章。且任伊十年幽恨,一曲微茫。
最清楚长亭官道,十里西风,一鞭残照。
容易天涯,来时南浦暗芳草。
如今攀折,更一半霜推掉。
黄到不成丝,能挂得斜阳多少。潦倒。
记听莺筑馆,烟雨暗堤春老。
妆楼梦断,正新雁一声过了。
千万点马上关山,带残月开门行早。
空写尽江潭,独自相思人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