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私既克本心存,到处逢原与理行。
不待有心求乐道,此心之乐自然生。
己私既克本心存,到处逢原与理行。
不待有心求乐道,此心之乐自然生。
这首诗出自宋代朱熹的《训蒙绝句·不改其乐》。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深远。此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修身养性、顺应自然、乐在其中的人生哲学。
“己私既克本心存”,开篇点明了去除私欲,坚守本心的主题。这里的“己私”指的是个人的私欲或私利,“本心”则是指人的道德良知和内在的正直。这句话强调了去除私欲的重要性,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内心的纯净和道德的底线。
“到处逢原与理行”,进一步阐述了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身处何地,都应遵循自然规律和道理行事。这里的“原”可以理解为自然的法则或事物的本质,“理行”则是指按照道理去行动。这表明了作者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遵循道德规范,让生活充满和谐与秩序。
“不待有心求乐道,此心之乐自然生”,最后两句表达了真正的快乐并非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内心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这里强调的是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感,即当一个人能够坚守本心,遵循自然与道理时,快乐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种快乐不是外在物质的积累或外界给予的,而是源自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朱熹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和谐关系的独到见解。它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纯净,遵循自然与道德的指引,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真正的快乐。
我亦悲歌士。忆当时、青云结客,黄沙射雉。
三十行年豪气尽,川上低徊流水。
看遍了、江山如此,圆缺阴晴今古共,达人心、那不如灰死。
知我者、二三子。
已曾三食神仙字,笑饥蟫梭巡雪案,消磨败纸。
不断车雷喧客枕,欲借杜家聋耳。
更无奈、别人燕市。
满目风烟兄弟感,夕阳中、长揖分行止。
都付与、画图里。
燕支如雪,正清明、天气催花风紧。
百宝栏边,结束了、飞燕新妆娇靓。
腻脸朝酣,画衣香染,卷起千堆锦。
谪仙犹在,酒边肯教人醒。
笑我斗帐垂烟,绿窗辜负,了个侬春寝。
国色当筵,想花神、也念相如多病。
庭院深深,有酒客寻,芳漫嫌官冷。
斜阳来看,满身都是花影。
碧沼红阑,似西园、雅集玉山偕隐。
拂面凉阴,垂地绿、微漏几条天影。
万卷奇书,一枝翠盖,赢得荷筒饮。
衣冠洒落,人闲残暑消尽。
试问高柳谁栽,树犹如此,多少琅琊恨。
河朔风流,今已矣、画里须眉无准。
月榭飞觞,露台角伎,醉拥红妆寝。
酒阑人散,不知留得何景。
冬尾三朝,岁筵未办椒花颂。
蓬门犹说是悬弧,白发扶残梦。刚听雏尼噪栋。
报尚书、铜槃馔拥。袖薰朝罢,禅侣分餐,催笺传送。
碫磨齐馀,蜜梅香搞经帘重。
便思一醉泥金貂,笑发床头瓮。烛蕊银荷缀凤。
倩双花、金尊对捧。愿从今后,绣衮渔蓑,翠蛾长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