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复问沧洲。老我西畴。阳春何日换霜秋。
一卷丹青千古事,谁付谁收。浊酒自为酬。
茅屋低头。元龙百尺更无楼。
颇怪天边曾弄月,不照吾愁。
不复问沧洲。老我西畴。阳春何日换霜秋。
一卷丹青千古事,谁付谁收。浊酒自为酬。
茅屋低头。元龙百尺更无楼。
颇怪天边曾弄月,不照吾愁。
这首《浪淘沙·甲寅中秋》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词人魏元戴所作,充满了对时光流转、世事沧桑的感慨与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词中“不复问沧洲,老我西畴”两句,描绘了词人面对岁月流逝、人生老去的无奈与平静接受的心态。他不再追问那遥远的、象征着隐逸生活的“沧洲”,而是安于自己在西部田地的生活,体现了对现实的接纳和对自然的亲近。
“阳春何日换霜秋,一卷丹青千古事,谁付谁收”三句,表达了对时间无情、四季更迭的感慨,以及对历史长河中无数故事的思考。词人将个人经历比作画卷中的点点墨迹,既是对过往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浊酒自为酬,茅屋低头”两句,展现了词人在简陋居所中以酒自慰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他对生活质朴、淡泊名利的态度。通过“低头”的动作,既表现了对现实的谦逊,也暗示了对命运的顺从。
“元龙百尺更无楼,颇怪天边曾弄月,不照吾愁”四句,借用了典故,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向往与对自身境遇的对比。元龙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名士陈登,此处比喻词人渴望拥有像陈登那样的豪情壮志。然而,词人感叹天边明月虽能照亮他人,却未能照亮自己的心愁,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绪。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个人情感和历史哲理的融合,展现了词人对生命、时间、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复杂世态中保持自我、寻求内心平静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