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竹歌残雪,苍梧泣断云。
三年曾克鬼,诸□乃无□。
逐日还何及,呼天竟不闻。
定知图箓秘,哀痛为斯文。
黄竹歌残雪,苍梧泣断云。
三年曾克鬼,诸□乃无□。
逐日还何及,呼天竟不闻。
定知图箓秘,哀痛为斯文。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子升所作,《述哀(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哀思与对逝者的怀念。
首句“黄竹歌残雪”,以黄竹歌的典故开篇,象征着哀悼之情如同冬日的残雪,虽已消融,但记忆中的悲伤却如雪水般渗透心间,难以完全抹去。接着,“苍梧泣断云”进一步渲染了哀伤的氛围,将哀痛比作苍梧山的雨水,使得云层断裂,形象地描绘出哀痛之深重。
“三年曾克鬼,诸□乃无□”两句,表达了对逝者生前努力克服困难、战胜死亡的肯定,以及对其离世后留下的空缺与遗憾的感慨。这里的“克鬼”暗喻战胜病魔或困难,而“无□”则暗示了逝者留下的空白与未完成之事。
“逐日还何及,呼天竟不闻”则直接抒发了无法挽回逝去生命的无奈与悲痛。诗人仿佛在日复一日的追忆中感叹时间的无情,即使呼喊天地也无法唤回逝者。最后,“定知图箓秘,哀痛为斯文”两句,既是对逝者秘密的探寻与理解的肯定,也是对哀痛情感的升华,认为这种深切的哀悼本身就是一种永恒的纪念与传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哀痛,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逝者精神遗产的珍视。
银云缥缈。正石梁倒挂,飞下晴昊。
早挽悬河,高泻鲸宫,洪声百步低小。
分明仙仗崆峒过,又化作,归帆杳杳。
倚参差,翠影红霞,远落明湖残照。曾共呼龙夭矫。
几回过月下,先种瑶草。
九叠屏风,青鸟冥冥,更约谪仙重到。
昨梦骑黄鹄,飞不去、和天也笑。
等恁时、秋夜携琴,已落洞天霜晓。
畴昔登贤书,夫子持文衡。
每见辄忽别,问端不能更。
一从齿周行,后先佐司成。
未几奉辟书,复接台中评。
词色陶春和,风味浥秋清。
人生事好乖,岁晚意始倾。
云何千里去,一节湘中行。
留行我无说,脱去公方荣。
人言转输重,我视锱铢轻。
望之拾遗愿,公岂少此情。
向来否泰疏,上亦知忠诚。
公身有内外,公意无亏盈。
雁来书可慰,细数新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