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哨无宁处,龙颜有隐忧。
未曾御戎服,已报走旃裘。
地拓黄河土,天烧赤壁舟。
奈何投柱斧,不待献俘囚。
虏哨无宁处,龙颜有隐忧。
未曾御戎服,已报走旃裘。
地拓黄河土,天烧赤壁舟。
奈何投柱斧,不待献俘囚。
此诗描绘了一位君主在战乱之中的内心忧虑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开篇“虏哨无宁处,龙颜有隐忧”两句,设定了一个边疆告警、君主面容肃穆的氛围。"未曾御戎服,已报走旃裘"表明尽管尚未穿上战袍,但胜利的消息已经通过旃裘(古代的一种通讯工具)传回,这显示了战争的紧迫和胜负之关。
接着,“地拓黄河土,天烧赤壁舟”两句,则描绘了一场大战的景象。黄河之土与赤壁之舟,都是用来比喻战事的宏伟画面,显示出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
最后,“奈何投柱斧,不待献俘囚”则表现了君主对于战争胜利后处理俘虏的问题显得迫不及待,甚至急于将斧头扔向柱上,而不愿等待正常的仪式来献上战俘。这样的情感流露,透露出君主在处理战争果实时急切的心态。
整首诗通过对君主内心世界和外部战事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大义与个人情怀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