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布,踰仞竿。
太学诸生朝举幡,谁其救者司隶冤。
回天转日谅不难,请君先为遮道言。
驰道不可行,使者安可闭。
车马已没官,有过各宜悔。
但愿相公屈于理,无使司隶屈于势。
庶为邦家保廉耻。
廉耻一坏公莫轻,拜尘颂功风始成。
三尺布,踰仞竿。
太学诸生朝举幡,谁其救者司隶冤。
回天转日谅不难,请君先为遮道言。
驰道不可行,使者安可闭。
车马已没官,有过各宜悔。
但愿相公屈于理,无使司隶屈于势。
庶为邦家保廉耻。
廉耻一坏公莫轻,拜尘颂功风始成。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古代太学中的一幕,通过布与竿的对比,隐喻着权力与正义之间的较量。诗中的“三尺布,踰仞竿”形象地展现了布的柔软与竿的高耸,象征着不同力量的对比。接着,“太学诸生朝举幡”描绘了学生们在早晨举幡的情景,可能寓意着他们对某种正义或理想的追求。
“谁其救者司隶冤”一句表达了对司隶(古代官职,负责监察)的冤屈之感,暗示了当时社会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公和压迫。诗人呼吁“回天转日谅不难,请君先为遮道言”,表达了对改变现状、伸张正义的渴望,并希望人们能够站出来发声,阻止不公正的事情发生。
“驰道不可行,使者安可闭”强调了道路的畅通与使者行动的自由,暗指社会秩序和官员行动的正当性。接下来的“车马已没官,有过各宜悔”则提醒人们,当权者的错误行为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最后,“但愿相公屈于理,无使司隶屈于势”表达了诗人希望高层官员能基于道理行事,而不是屈从于权势的压力。这反映了对公平正义的坚持,以及对维护社会道德底线的重视。“廉耻一坏公莫轻,拜尘颂功风始成”则强调了廉洁与羞耻心的重要性,一旦这些道德观念崩溃,社会风气将开始败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探讨了权力、正义、道德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
昔吟梁父思泰山,又歌牛角悲其寒。
鲍徐英魄今何在,岭云关月何漫漫。
少强眼为伤时切,老大昏花心易急。
石岩题墨几秋风,人世功名杳无迹。
君不见汉千秋,唐马周,玄谈徒步皆公侯。
贾生竟止梁王傅,三世郎官虚白头。
风云自古虽伤偶,用舍何尝系能否。
但知信足任平生,计度不如多饮酒。
愿将梁父吟,变作杜宇之声音。
愿将牛角歌,转调紫芝弦玉琴。
五陵石马散黎轴,惟有箕山青到今。
当年枳棘蕴飞凰,遗爱犹存蔽芾棠。
秋水红蕖新幕府,春风绿草旧池塘。
芝生瑶圃三重秀,玉出蓝田一尺长。
去去宣城勿留滞,谢家勋业待诸郎。
我来不为一醉期,忽焉一醉留者谁。
山川无言岂有意,阴与造物昌吾诗。
吾诗不受世促迫,亦不肯与人谐嬉。
鸢飞戾天鱼跃渊,动笔自有风月随。
我欲写时君莫问,君欲问时我不知。
此时此意有此乐,梅山□梅花开时,为我痛饮而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