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去云来空谷,碧苔暗生茅屋。
日斜一卷法华,坐对飞泉自读。
云去云来空谷,碧苔暗生茅屋。
日斜一卷法华,坐对飞泉自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超然的隐士生活图景。诗人以“云去云来空谷,碧苔暗生茅屋”开篇,巧妙地运用了自然界的动态与静态对比,云的飘忽不定与山谷的静谧形成鲜明对照,而碧苔在茅屋上的生长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自然循环,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意境。
接着,“日斜一卷法华,坐对飞泉自读”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隐逸生活的氛围。夕阳西下,光线柔和,诗人手握一卷《法华经》,静静地坐在茅屋前,面对着飞流直下的泉水,沉浸于阅读之中。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经典的虔诚与追求,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仿佛外界的一切喧嚣都与他无关,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与自我超越,传递出一种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生活哲学。
结实宁辞火后山,移根今照日华丹。
来从南海航千里,赐比西山药一丸。
封植自怜依禁籞,芬芳无复耀幽兰。
万年枝上风光别,尝奉宣和燕暇看。
天贻真宰赞重熙,何日来符命世期。
五夜燕游元夕后,三阳交泰上春时。
维师事业前无吕,先觉心灵世有伊。
首斡化机熙帝载,暂休祠馆动民思。
和羹终付盐梅手,仗节难稽柱石姿。
华屋早开丞相第,衮衣新赋我公诗。
缃桃满院光风转,素李成蹊淑景迟。
鼎席具瞻何所愿,祝公眉寿等莲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