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谪官来海峤,眼中衲子见绝少。
方袍圆顶动成群,与俗不同秪其表。
琮师乃是雷阳人,遍历丛林参学饱。
归来卜筑瘴海滨,十里湖光岩洞小。
深居不复踏城市,宴坐惟知侣猿鸟。
惠然过我意良勤,野鹤孤云自轻矫。
风姿已含蔬笋气,语论更将藤葛绕。
黄茅深处见松筠,使我囷箱欲倾倒。
为亲聊复恋幽栖,访旧终须乘漭渺。
烦师飞锡过天台,为问了公何法了。
万里谪官来海峤,眼中衲子见绝少。
方袍圆顶动成群,与俗不同秪其表。
琮师乃是雷阳人,遍历丛林参学饱。
归来卜筑瘴海滨,十里湖光岩洞小。
深居不复踏城市,宴坐惟知侣猿鸟。
惠然过我意良勤,野鹤孤云自轻矫。
风姿已含蔬笋气,语论更将藤葛绕。
黄茅深处见松筠,使我囷箱欲倾倒。
为亲聊复恋幽栖,访旧终须乘漭渺。
烦师飞锡过天台,为问了公何法了。
《峤南僧罕遵戒律况向上事独琮师隐居湖岩绝不至城市超然拔俗闻余来策杖见过与语可人知为饱参衲子也询其所见盖尝从长芦了游了居长芦聚徒至千五百众道价籍甚江淮间余虽不之识然声气相合心期自亲尝辱贻问今见琮益知了之门风孤峻真楷老儿孙也退处天台琮将浮海访之因赋诗赠琮且简了公异时得归决须相随于石桥侧可以握手一笑梁溪居士云》【宋·李纲】万里谪官来海峤,眼中衲子见绝少。方袍圆顶动成群,与俗不同秪其表。琮师乃是雷阳人,遍历丛林参学饱。归来卜筑瘴海滨,十里湖光岩洞小。深居不复踏城市,宴坐惟知侣猿鸟。惠然过我意良勤,野鹤孤云自轻矫。风姿已含蔬笋气,语论更将藤葛绕。黄茅深处见松筠,使我囷箱欲倾倒。为亲聊复恋幽栖,访旧终须乘漭渺。烦师飞锡过天台,为问了公何法了。
https://shici.929r.com/shici/SfP2Ys.html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纲所作,描绘了一位名为琮师的僧人,他远离尘嚣,隐居在湖畔山岩之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琮师来自雷阳,遍历众多佛寺,广泛学习佛法,最终选择在瘴海滨定居,远离城市的喧嚣,与自然界的猿鸟为伴。
琮师的来访让诗人感到惊喜,他的风姿中透露出朴素的蔬笋气息,言谈间充满了智慧和禅意,仿佛与藤葛交织在一起。在与琮师的交谈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和平和,琮师对佛法的理解和实践,让诗人对其所在的长芦了的道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诗中提到,琮师曾跟随长芦了大师修行,长芦了的道场聚集了上千名弟子,名声显赫。虽然诗人未曾亲自见过长芦了,但通过琮师的描述,诗人对长芦了的道风有了深刻的认识,认为其门风高洁,如同楷模一般,影响深远。
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琮师能再次来访的愿望,并期待琮师能够前往天台山,与自己一同探讨佛法,共同在石桥旁握手一笑。这不仅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也是对佛法深入理解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琮师生活状态的描绘,以及与诗人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佛教修行者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和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和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庆衍恭襄,贤追庄敏,天生一代忠良。
早膺封拜,承命下南荒。
尽展六韬三略,收蛮夷、尽数归王。
守家法,清贫如故,四海姓名香。
圣明忧国计,简司漕运,特授金章。
总水兵,百万作镇淮阳。
定缵先公勋业,足京储、永固封疆。
还儗进,六师大帅,丹悃佐吾皇。
世俗尚智巧,惟拙众所嗤。
缅彼机警徒,致用随厥施。
浮华竞誇靡,宛转无不宜。
巧言乃如簧,听者皆忘疲。
纷纷若此流,意气高当时。
卓哉徐闻令,独耻事瑰奇。
守拙心自甘,安分以养之。
斋居揭华扁,淳朴志不移。
涖官思尽职,宁计崇与卑。
政化尚岂弟,襟度亦坦夷。
乃知一寸心,上与古人期。
勖兹崇令德,允矣芳誉垂。
张君吾乡彦,夙有声誉驰。
俊秀出庠序,拜官当盛时。
皇华历四方,所至动光仪。
今晨忽告别,出守西江湄。
五马何辉煌,皂盖翼双旗。
握手向都门,临岐荐芳卮。
丈夫志经济,早岁当有为。
章贡古名郡,风俗亦清夷。
愿扬天子恩,抚字安黔黎。
桑麻蔽田野,鸡豚日蕃滋。
老幼自生息,岁时乐雍熙。
勖哉古循吏,龚黄以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