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虽一饷,旷大劫来因。
释迦登正觉,却礼发心人。
身本不离佛,佛本不离身。
迷心去处暗,明神即辨真。
悟道虽一饷,旷大劫来因。
释迦登正觉,却礼发心人。
身本不离佛,佛本不离身。
迷心去处暗,明神即辨真。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名为《回波乐》之四十八。诗中探讨了悟道与修行的深刻哲理。
首句“悟道虽一饷,旷大劫来因”,开篇便点出悟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自久远的因果循环。这里的“一饷”指的是短暂的时间,暗示悟道的过程虽然迅速,但其根源却深植于漫长的历史之中。
接着,“释迦登正觉,却礼发心人”,提到释迦牟尼佛成佛后,仍向最初发心修行的人致以敬意。这不仅体现了佛法修行的谦逊精神,也强调了每个人在修行道路上的起点和初心的重要性。
“身本不离佛,佛本不离身”,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佛法与个体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出每个人都与佛性相连,而佛性同样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这种观点强调了内在修行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性。
“迷心去处暗,明神即辨真”,最后两句揭示了在迷失与觉悟之间,真正的辨别力来自于内心的光明。这里“明神”象征着智慧与真理,只有通过内心的觉醒,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达到真正的理解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悟道、修行与自我认知的主题,展现了佛教思想中关于因果、本我与觉悟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