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不到山,间阔抵卌载。
眼明对松栝,世换怜我在。
辽金岁且千,曾不柯叶改。
皎然受命正,未死终磊磊。
嗟予有涯生,少留玩桑海。
每忧象教替,斤斧谁庇乃?
托根远尘土,得地复何悔。
明明去来今,无用叩真宰。
八年不到山,间阔抵卌载。
眼明对松栝,世换怜我在。
辽金岁且千,曾不柯叶改。
皎然受命正,未死终磊磊。
嗟予有涯生,少留玩桑海。
每忧象教替,斤斧谁庇乃?
托根远尘土,得地复何悔。
明明去来今,无用叩真宰。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期的陈宝琛所作,名为《六月望后匏庵芝南珍午贻书幼点嘿园约为戒坛潭柘之游予先一日至三宿而归》(其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八年不到山,间阔抵卌载”描绘了长时间未亲近自然的感慨,表达了对山林的深切思念。接着,“眼明对松栝,世换怜我在”两句,诗人通过观察松树和柏树,感叹世事变迁,但自己依然坚守初心,保持自我。
“辽金岁且千,曾不柯叶改”则以辽金时代为背景,强调时间的流逝并未改变自然界的规律,暗示人应当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韧。“皎然受命正,未死终磊磊”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坚守正道,即使面对死亡,也要保持磊落的品质。
“嗟予有涯生,少留玩桑海”表达了诗人对短暂人生的感慨,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多停留一些时间,欣赏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每忧象教替,斤斧谁庇乃?”则反映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忧虑,担心文明的衰败,同时对破坏自然的行为表示谴责。
最后,“托根远尘土,得地复何悔”表达了诗人向往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心愿。“明明去来今,无用叩真宰”则是对时间流转、生命轮回的深刻理解,认为无需过分追求永恒,因为一切都有其自然的规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睡起帘栊静。启金铺、春帏半捲,宝香烟冷。
门外落花风不定,糁糁乱红堆径。
谁唤做、春愁如病。
零乱云鬟慵梳掠,傍菱花、羞对孤鸾影。
情易感,恨难醒。沙边柳外当时景。
记分携、离筵乍阕,去帆初整。
尽举棹歌和泪听,云淡水寒烟暝。
空怆望、楼高天迥。
犹未归来何处也,日长时、不念人孤冷。
书谩写,雁谁倩。
乱山深处逢春,断魂更入桃源路。
双双翠羽,溅溅流水,濛濛香雾。
花里莺啼,水边人去,落红无数。
恨刘郎鬓点,星星华发,空回首、伤春暮。
寂寞云间洞户。问当年、佳期何处。
虹桥望断,琼楼深锁,如今谁住。
绿满千岩,浣衣石上,倚风凝伫。
料多情好在,也应笑我,却匆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