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死元非死。恨临分、不容诀别,我来迟矣。
斜日在林人竟去,空有丛残文字。
盈老屋、数閒而已。
成佛生天无凭据,定千秋、位业今朝始。
君不见,晋徵士。晚工诗似高常侍。
读丹经、大还九转,伐毛洗髓。
密谛玄谈吾不解,但见楼台弹指。
更幻作、烟峦凌纸。
后世悠悠谁知者,料流传、未必如君意。
宫锦色,太羹味。
君死元非死。恨临分、不容诀别,我来迟矣。
斜日在林人竟去,空有丛残文字。
盈老屋、数閒而已。
成佛生天无凭据,定千秋、位业今朝始。
君不见,晋徵士。晚工诗似高常侍。
读丹经、大还九转,伐毛洗髓。
密谛玄谈吾不解,但见楼台弹指。
更幻作、烟峦凌纸。
后世悠悠谁知者,料流传、未必如君意。
宫锦色,太羹味。
这首挽歌《金缕曲·挽甸丞从兄》由金兆蕃于清末近现代初创作,情感深沉,哀婉动人。
“君死元非死”,开篇即以悲痛之情,表达对逝者的深切怀念。接着,“恨临分、不容诀别,我来迟矣”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因未能及时与逝者告别而产生的遗憾和自责。日落林间,人已散去,仅留文字与回忆,这不仅是对逝者生前事迹的追忆,也是对其精神世界的寄托。
“盈老屋、数閒而已”描绘了逝者居所的简朴,暗示其生活淡泊,不求奢华。成佛生天虽是美好愿望,却无确凿证据,这句表达了对逝者能否超脱尘世的不确定感。晋徵士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逝者在文学上的造诣,如同高常侍般晚年的诗作,彰显其艺术成就。
“读丹经、大还九转,伐毛洗髓”则借用了道家修炼的术语,象征逝者追求精神升华的过程。密谛玄谈虽难以理解,但楼台弹指间,似乎能感受到其精神世界的宁静与超然。幻化为烟峦凌纸,既是对逝者形象的想象,也是对其精神永恒的寄托。
最后,“后世悠悠谁知者,料流传、未必如君意”表达了对逝者作品命运的忧虑,担心其精神遗产可能无法被后人完全理解和传承。然而,“宫锦色,太羹味”则以比喻手法,赞美逝者作品如同华美的宫锦和醇厚的太羹,不仅色彩鲜艳,味道鲜美,更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挽歌深情地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反思了艺术与精神遗产在时间长河中的命运,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我无适俗姿,发兴在林嶂。
前身一义堕,好山输百丈。
永怀住山人,败毳裹龙象。
频驱尘外轸,径抵云雨上。
道人初怪问,斗绝何从访。
师居不难寻,天壁愕异状。
风烟自萧散,草木更森长。
道人聊复尔,仁者作是想。
重来傍岑翳,眼净人亦王。
虎溪虽不过,鹫岭聊得望。
遥知师冁然,跛跛又安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