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公此山民,昔开此山居。
屈盘五十里,陟降皆林庐。
公今去不存,耕凿自有馀。
风篁生谷隧,雨旆来岩虚。
人随乱云入,咫尺声相呼。
四时草木香,异类果蔌腴。
采薪得崖花,结缀成襟裾。
此亦佳窟宅,可对幽人娱。
何必种桃源,始入仙者图。
瓯闽两邦士,汹汹日夜趋。
辛勤起芒屩,邂逅乘轮车。
山人老白首,名氏不见书。
我独何为者,拊身念居诸。
冯公此山民,昔开此山居。
屈盘五十里,陟降皆林庐。
公今去不存,耕凿自有馀。
风篁生谷隧,雨旆来岩虚。
人随乱云入,咫尺声相呼。
四时草木香,异类果蔌腴。
采薪得崖花,结缀成襟裾。
此亦佳窟宅,可对幽人娱。
何必种桃源,始入仙者图。
瓯闽两邦士,汹汹日夜趋。
辛勤起芒屩,邂逅乘轮车。
山人老白首,名氏不见书。
我独何为者,拊身念居诸。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自给自足的生活图景,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冯公岭,是一处幽深的山谷,被主人化为一个隐逸者曾经居住的地方。开篇便设定了一种时间的流转感,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而今人留下的只是一些耕凿的痕迹。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情景描绘,如“屈盘五十里”、“陟降皆林庐”,展示了山谷的辽阔与深邃。“风篁生谷隧,雨旆来岩虚”,则是对自然之声的一种细腻描写,使人仿佛能听到风雨在山谷中流转的声音。这些描写营造出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人随乱云入,咫尺声相呼”一句,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让读者仿佛可以感受到在这山谷中,与隐士共同生活的那种诗意境界。而“四时草木香,异类果蔌腴”,则是对自然之美的一种赞歌,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出他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诗中还穿插着隐士生活的情趣,如“采薪得崖花,结缀成襟裾”,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隐逸生活的自在与自然。末尾的“何必种桃源,始入仙者图”,则是诗人对于世俗中的功名利禄持有的一种超然态度,他认为在这山中就能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无需追求那些虚幻的理想。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幅山居生活的美丽画卷,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隐逸情怀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向往。
道人秀发兰牙吐,家在金华最西坞。
不从大士携画轴,一筇千里来游楚。
评诗结发师浣花,论字童牙誇石鼓。
我皆不能但知爱,亦似胸中有佳处。
气韵翛然松上鹤,意态索寞阱中虎。
却于翛然索寞中,诗句时时出奇古。
乃知笔力有神助,三峡迅流辄于住。
疑非蓬发休上人,定是秃头杨德祖。
空山无人舟壑移,坐看香烧行篆畦。
兄弟华轩肯过我,堕甑与帚生光辉。
著屐登山亦不恶,携被假宿良幽期。
灯前绿发映玉颊,风流未数崔宗之。
夜谈词辩出神骏,顿尘赤兔真权奇。
我欲置君帅河朔,军前千骑红妆随。
望云题诗付横槊,玉带锦袍英特姿。
又欲置君玉堂卧,雾窗棐几春昼迟。
醉中草制敏风雨,诸公堵立相嗟咨。
微吟拥鼻笑不语,恐未免尔无多辞。
为君张灯扫东壁,他日重来读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