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州之屏,四时改颜色。
日夕太守宴,供帐减缯帛。
更求秉烛饮,图写在四壁。
烟云时藏埋,景好疑爱惜。
我官府中尘,喜与山相识。
泉石未还往,愧负苦逋责。
秋风复杖屦,持酒穷胜僻。
莓苔转苍崖,郡国在几席。
废兴赋飞鸟,牛羊自朝夕。
风物摹大句,才薄徒噤嘿。
唯作酩酊归,山月吐半璧。
沉吟又慰喜,三友添饮客。
南山州之屏,四时改颜色。
日夕太守宴,供帐减缯帛。
更求秉烛饮,图写在四壁。
烟云时藏埋,景好疑爱惜。
我官府中尘,喜与山相识。
泉石未还往,愧负苦逋责。
秋风复杖屦,持酒穷胜僻。
莓苔转苍崖,郡国在几席。
废兴赋飞鸟,牛羊自朝夕。
风物摹大句,才薄徒噤嘿。
唯作酩酊归,山月吐半璧。
沉吟又慰喜,三友添饮客。
这首诗描绘了黄庶游历南山(可能指云门山)的所见所感。首句以南山比喻为州郡的屏障,四季变换色彩,富有动态美。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太守在山中宴饮的场景,虽然简朴,但借烛光映照,景色之美仿佛被珍爱般隐藏在烟云之间。
诗人自述在官署中与山为伴,虽未能常去山中,内心深感愧疚。秋天再次来访,他带着酒,漫步山径,欣赏秋风中的景色,感叹自然的变迁。山间的莓苔、苍崖和郡国景色尽收眼底,如同画卷展开在眼前。
诗人感慨人事兴废,如同飞鸟一般无常,而牛羊自在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试图用诗句描绘这壮丽的风物,但自谦才情不足,只能默默欣赏。最后,诗人醉酒而归,山月如半璧挂空,给他带来安慰,使得饮酒作乐的客人更多了一位——那就是山月。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游山的体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