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云家世本湘川,来往名山断俗缘。
只借蒲团供宴坐,不管岩花易岁年。
自云家世本湘川,来往名山断俗缘。
只借蒲团供宴坐,不管岩花易岁年。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在观音岩的僧人形象,他与世俗世界隔绝,专心修行。通过“自云家世本湘川,来往名山断俗缘”两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僧人来自湘川,曾游历名山,但最终选择了断绝尘缘,归隐山林。接下来,“只借蒲团供宴坐,不管岩花易岁年”则进一步展现了僧人的生活状态——他仅以蒲团为伴,静坐修行,不关心外界的岁月更迭和自然界的变迁。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刻画出一位远离尘嚣、一心向佛的僧人形象,表达了对宁静、超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元丰五年秋,七月十九日。
猛风终夜发,拔木坏庐室。
须臾海涛翻,倒注九溪溢。
湍流崩重城,万户竞仓卒。
万牛岂复辨,涯渚恍已失。
婴老相携扶,回首但悽慄。
忧心漫如焚,救疹竟无术。
忆昨摄印初,岁望颇云吉。
田畴时雨足,粳糯各秀实。
胡为兆阴怪,平地遭潏汨。
尤嗟梁栋材,中道摧折毕。
日月有常度,金行正萧瑟。
畴咨风雨师,残害皆天物。
天心本好仁,忍视久不恤。
况今大上圣,治具严且密。
骑马藏民间,教兵授神笔。
四夷还旧疆,百辟奉新律。
固宜集和气,祥瑞为时出。
缘何漳南民,憔悴抱愁疾。
终当呼长鲸,一吸见蓬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