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留两表,王业不偏安。武乡侯尽瘁,肯偷闲。
回思当日,膝向草庐盘。
出处何常有,出作完人,处为忠孝神仙。
即先生岂薄貂蝉。悲悯切人天。
明知唐社稷,已将残。英雄同恨,鍊石补天难。
汉末还唐末,三醉岳阳,何如六出祁山。
出师留两表,王业不偏安。武乡侯尽瘁,肯偷闲。
回思当日,膝向草庐盘。
出处何常有,出作完人,处为忠孝神仙。
即先生岂薄貂蝉。悲悯切人天。
明知唐社稷,已将残。英雄同恨,鍊石补天难。
汉末还唐末,三醉岳阳,何如六出祁山。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年的易顺鼎所作,名为《促拍满路花·其三》。它以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事迹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时局的感慨。
"出师留两表,王业不偏安",开篇便提及诸葛亮的《出师表》,强调他一心恢复汉室的决心,即使面临艰难险阻,也不愿国家偏安一隅。"武乡侯尽瘁,肯偷闲",赞扬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不图安逸,展现出他的忠诚与坚韧。
"膝向草庐盘",回忆诸葛亮在刘备草庐中出谋划策的情景,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谦逊。接下来的"出处何常有,出作完人,处为忠孝神仙",表达了无论身处何处,诸葛亮都坚守着完美人格和忠孝精神,犹如神仙一般。
"即先生岂薄貂蝉",这里借用了貂蝉的典故,暗示诸葛亮并未因功名而轻视道德,他的高尚品质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悲悯切人天",表达了对诸葛亮深沉的悲悯之情,认为他的才智和努力并未改变国家的命运。
"明知唐社稷,已将残",暗指唐朝衰落,与汉末相似,诸葛亮的壮志未酬。"英雄同恨,鍊石补天难",表达了英雄们共同的遗憾,试图挽救国家如同炼石补天般困难重重。
最后,"汉末还唐末,三醉岳阳,何如六出祁山",诗人对比诸葛亮的三次出祁山与在岳阳饮酒的场景,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实现更大抱负的惋惜,同时也寓含了对时局的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描绘,寄寓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衙鼓声中百事休,独攀危磴看江流。
君脩吏课中中考,我且山行上上头。
下视三千佛世界,高寻十二仙人楼。
闻思大士谁呼应,愿赐飞霖洗旱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