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邑通驰道,韩郊在属城。
馆将花雨映,潭与竹声清。
贤俊鸾栖棘,宾游马佩衡。
愿言随狎鸟,从此濯吾缨。
洛邑通驰道,韩郊在属城。
馆将花雨映,潭与竹声清。
贤俊鸾栖棘,宾游马佩衡。
愿言随狎鸟,从此濯吾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受。其中“洛邑通驰道”表明场景设定在广阔的街道上;“韩郊在属城”则是指古代的都城附近,传说中有韩子之地,这里用来增添诗意的历史厚重感。
接下来的“馆将花雨映,潭与竹声清”,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写,让人仿佛能听到那潺潺的水声和看到那些被花雨映衬的亭台楼阁。这里使用了拟人化手法,使得自然景观似乎也有生命一般,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贤俊鸾栖棘,宾游马佩衡”则是对人物行为的一种描写。贤俊之士如同高贵的鸾鸟栖息在坚硬的荆棘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尊重与赞美。而“宾游马佩衡”则是在强调来访者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情谊,马饰以衡纂,显示出宾客的地位。
最后,“愿言随狎鸟,从此濯吾缨”,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像那些亲密的鸟儿一样,与寿安王主簿池馆中的友人们保持长久而深厚的情谊。这里“濯吾缨”则是用来比喻情感之深,愿意让自己的心绪与对方紧紧相连。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一个充满自然美、友谊深厚的理想空间。
棱棱耸石角,设险抵剑门。
雪霰零其巅,草木亦不蕃。
径仄复斜注,仅有屐迹存。
冰柱森槎丫,袖手莫敢扪。
愿借九火辀,界以一炬燔。
庶使穷谷底,飞灰转春温。
此志宁一遂,徒与愚公论。
拄杖三叹息,谁为收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