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秃山髡,扫木叶一空,似头新沐。
蛎墙薜荔,凌乱诗人吟屋。
未岁寒、松柏先凋,岂梅花五月,笛声飞玉。
横汾帆乱,又唱大风一曲。
更伤拣枝旅雁,当月昏水阔,冷餐寒宿。
许教垒完檐幕,焰支窗烛。问尘襟、涤除几斛。
身世泪、真盈一掬。梁月照色,荒三径、多少余绿。
林秃山髡,扫木叶一空,似头新沐。
蛎墙薜荔,凌乱诗人吟屋。
未岁寒、松柏先凋,岂梅花五月,笛声飞玉。
横汾帆乱,又唱大风一曲。
更伤拣枝旅雁,当月昏水阔,冷餐寒宿。
许教垒完檐幕,焰支窗烛。问尘襟、涤除几斛。
身世泪、真盈一掬。梁月照色,荒三径、多少余绿。
这首《三部乐》是清代杨玉衔所作,以秋日落叶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凄凉而深沉的画面。
“林秃山髡”,开篇即以“秃”、“髡”二字形象地描绘了树木光秃、山石裸露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扫木叶一空,似头新沐”,比喻落叶如人洗头后的发丝,飘散一地,既生动又富有诗意。
“蛎墙薜荔,凌乱诗人吟屋”,蛎墙薜荔,意指岩石上长满苔藓,如同诗人的吟诵屋被杂乱覆盖,暗喻文人生活的艰难与孤寂。
“未岁寒、松柏先凋,岂梅花五月,笛声飞玉”,岁末严寒,松柏已先凋零,梅花却在五月开放,笛声悠扬,仿佛穿越时空,传递着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向往。
“横汾帆乱,又唱大风一曲”,引用历史典故,想象古代船只在横汾河上航行的情景,又唱起大风之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蕴含着对自由与豪情的向往。
“更伤拣枝旅雁,当月昏水阔,冷餐寒宿”,旅雁在月色昏暗、水面宽阔的夜晚,寻找栖息之地,冷餐寒宿,表达了对漂泊者的同情与关怀。
“许教垒完檐幕,焰支窗烛”,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仍有人搭建完好的檐幕,点燃窗烛,象征着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希望与光明。
“问尘襟、涤除几斛,身世泪、真盈一掬”,面对尘世的烦恼与痛苦,诗人自问如何洗涤心灵,泪水中饱含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感悟。
“梁月照色,荒三径、多少余绿”,月光照亮了荒芜的小径,虽然周围一片荒凉,但仍有一抹绿色留存,寓意着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生命的力量与希望仍然存在。
整体而言,《三部乐》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历史、人生的独特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干禄趋名者,迢迢别故林。
春风短亭路,芳草异乡心。
雨过江山出,莺啼村落深。
未知将雅道,何处谢知音。
柳过清明絮乱飞,感时怀旧思悽悽。
月生楼阁云初散,家在汀洲梦去迷。
发白每惭清鉴启,酒醒长怯子规啼。
北山高卧风骚客,安得同吟复杖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