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览山海图,所志在远游。
直由穷其源,匪为恣冥搜。
兹水何显伏,神理难与谋。
始犹穿王屋,末乃见陶丘。
贯河殊泱泱,合汶仍浏浏。
涸济昔有闻,入海道何由。
曰余忝嘉惠,访古增烦忧。
所忧非为济,淮泗未安流。
寄言行河使,禹功良可求。
昔览山海图,所志在远游。
直由穷其源,匪为恣冥搜。
兹水何显伏,神理难与谋。
始犹穿王屋,末乃见陶丘。
贯河殊泱泱,合汶仍浏浏。
涸济昔有闻,入海道何由。
曰余忝嘉惠,访古增烦忧。
所忧非为济,淮泗未安流。
寄言行河使,禹功良可求。
此诗《济上》是明代诗人区大相所作,通过对济水的描绘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洞察。
开篇“昔览山海图,所志在远游”,诗人回忆起曾经阅读过的山海经图,心中怀揣着对远方的向往与探索。接着“直由穷其源,匪为恣冥搜”,表达了他追求知识与真理的决心,并非仅仅为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
“兹水何显伏,神理难与谋”一句,诗人将济水比作深藏不露的神秘之物,其蕴含的自然法则难以捉摸。济水从王屋山开始流淌,最终汇入陶丘,沿途与黄河、汶水交汇,显示出其广阔与深远。
“贯河殊泱泱,合汶仍浏浏”,描绘了济水穿越黄河、汇入汶水的壮丽景象,展现出其独特的流动之美。“涸济昔有闻,入海道何由”,诗人提出济水干涸与入海路径的问题,引出对自然现象的思考。
“曰余忝嘉惠,访古增烦忧”,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虽有幸探访古代遗迹,但面对自然界的奥秘却感到忧虑重重。“所忧非为济,淮泗未安流”,诗人将忧虑聚焦于淮河与泗河的水流问题,体现了他对国家水利事业的关注。
最后,“寄言行河使,禹功良可求”,诗人寄希望于能派遣使者前往河流治理,以实现大禹治水的伟业,表达了对古代治水智慧的敬仰与对现代水利建设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描绘济水的自然景观与历史背景,结合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思考和对古代治水智慧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国家水利事业的深切关注。
客居厌穷独,蓬艾翳环堵。
庄舄尚越吟,钟仪犹楚语。
吾人有奇操,空洞见城府。
相逢逆旅中,雾豹初一睹。
拘囹赋囚山,避谤憎市虎。
褰裳肯顾我,崖峤走风雨。
微吟对清夜,破此五月暑。
坠露挹金茎,空花堕犀麈。
孤灯映笼纱,泠滟翳复吐。
耿耿遂不眠,逢逢听晨鼓。
何子画山心极苦,不画山林画其趣。
不知此绢厚几许,隐隐深入疑有路。
去年持此干贵权,数幅得官仍得钱。
平民常产卖有尽,笔端有产无穷年。
而今东绢知何数,不为水墨为襦裤。
我怜何子老更痴,平民皆饱汝独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