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厦岂不乐,何事驾飞舻。
意惟悉民隐,遑问历道途。
淮扬皆巨郡,地本号饶腴。
居人百万家,土狭滨众湖。
禾麦苟不登,老幼日待餔。
恩意宜渥沛,拯济留天储。
实惠布州邑,远迩均有无。
谆谕严再三,毋徒饱吏胥。
茅屋有起色,比户充黍稌。
愿兹瘠壤农,皞皞跻唐虞。
广厦岂不乐,何事驾飞舻。
意惟悉民隐,遑问历道途。
淮扬皆巨郡,地本号饶腴。
居人百万家,土狭滨众湖。
禾麦苟不登,老幼日待餔。
恩意宜渥沛,拯济留天储。
实惠布州邑,远迩均有无。
谆谕严再三,毋徒饱吏胥。
茅屋有起色,比户充黍稌。
愿兹瘠壤农,皞皞跻唐虞。
这首诗是清代皇帝玄烨对淮扬地区百姓的关怀之情的体现。诗人通过“广厦”与“飞舻”的对比,表达了对民众生活的关注,不只追求物质的富足,更重视解决民生疾苦。提到淮扬地区为大郡,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但粮食收成的不确定性给民众生活带来压力。因此,皇帝强调应给予民众丰厚的恩惠,及时救济,确保粮食的充足供应。
诗中提到,皇帝亲自下旨,要求官员们不仅要关注粮食的分配,更要深入基层,了解民众的真实需求,避免官僚主义,确保政策惠及每一位百姓。通过“茅屋有起色,比户充黍稌”,描绘了在皇帝关怀下,百姓生活逐渐改善的景象。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这些措施能帮助淮扬地区的农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达到如同古代圣明君主时代般的和谐社会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清代皇帝对于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怀和治理理念,展现了其作为君主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稳定繁荣的期望。
出没苍烟根,端倪太古脉。
枢维洞穴牖,虚无削高壁。
繁采垂五光,远影带一碧。
芝菌蔚霞气,土石为天色。
玄雾共昏晓,幽苔无今昔。
鸣壑响易秋,绝巘气先夕。
险通崩剥痕,冥会神鬼迹。
宁知下界雨,但睹上方黑。
盘涡绕一线,澒洞塞四极。
寥虚冥我心,玄化培我翼。
二气岌相缠,万象陡然立。
倒觉鸿濛合,俛愁象纬侧。
骖驾九神君,龙虎来迎接。
霸王忽欲求长生,磊石湖上为蓬瀛。
尽种琼芝与瑶草,氤氲花药春冥冥。
珠阑四面香为幄,炉火自青湖水绿。
昼长时唤美人来,曼声细度游仙曲。
胡子衣轻爱六铢,紫霞冉冉吹罗襦。
却将尘事劳仙姥,从此官家称大夫。
阿谁膝上能多记,特敕琼仙领外事。
六宫内使皆天人,免死还闻拜恩赐。
忽报西头起阵云,干城全倚郭监军。
可怜烽火连宫禁,犹自梅檀吁鬼神。
浮家几日劳装束,说与仙人应痛哭。
刘郎下马作降王,乐范乘舟学徐福。
晓来喜听樵夫语,今日重阳不风雨。
出门一笑双瞳青,海色山光净如许。
我访白云云忽生,石根缕缕炊痕轻。
随风荡漾作波势,似闻万壑流云声。
此时海上云亦起,曼衍鱼龙幻无比。
吹上螺青不可攀,蓬莱缥缈秋烟里。
须臾山海两不分,千里万里同一云。
空际有人吹玉笛,骖鸾仿佛云中君。
大风西来卷如席,六合苍茫去无迹。
倒挽南溟洗碧空,海山寸寸皆秋色。
从来过眼如云烟,秦灰汉劫知何年。
负郭耕云自怡悦,岂必鸡犬皆成仙。
况今中外无戎马,醉后茱萸不须把。
四海农夫但望秋,云兮为霖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