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里东偏,俞山北舍,中有隐者茅堂。
邻圃钞书,隔溪赊秣,一村风雨归庄。
叹壁向霜天陡立,骨为残秋太瘦,多时晒药西轩,终朝行散南岗。
我买烟舠过话,柴门下、深巷剧空苍。
只须剪烛,无烦烹韭,欲与君言,竟上君床。
君不见、石鲸跋浪,铁马呼风,今日一片关山,五更刁斗,何处乾坤少战场。
且拥孺人,相携稚子,读易歌骚,把酒弹琴,强饭为佳,慎毋憔悴江乡。
筱里东偏,俞山北舍,中有隐者茅堂。
邻圃钞书,隔溪赊秣,一村风雨归庄。
叹壁向霜天陡立,骨为残秋太瘦,多时晒药西轩,终朝行散南岗。
我买烟舠过话,柴门下、深巷剧空苍。
只须剪烛,无烦烹韭,欲与君言,竟上君床。
君不见、石鲸跋浪,铁马呼风,今日一片关山,五更刁斗,何处乾坤少战场。
且拥孺人,相携稚子,读易歌骚,把酒弹琴,强饭为佳,慎毋憔悴江乡。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隐士在乡村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宁静与淡泊的氛围。词中以“筱里”、“俞山”作为背景,隐者居住在茅草屋中,与自然紧密相连,通过“邻圃钞书,隔溪赊秣”的描述,展现了其生活中的简单与自给自足。
词中运用了“壁向霜天陡立,骨为残秋太瘦”这样的句子,形象地描绘了隐者面对严冬的坚韧与孤独,同时也暗示了隐者生活的简朴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接着,“多时晒药西轩,终朝行散南岗”则进一步展示了隐者日常生活的细节,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我买烟舠过话,柴门下、深巷剧空苍”这一段,通过“烟舠”(烟雾笼罩的小船)和“柴门”(简陋的木门),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静谧幽深的乡村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访客与隐者的对话,加深了两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词的后半部分,通过“只须剪烛,无烦烹韭,欲与君言,竟上君床”这样的表达,展现了隐者与来访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他们共同度过时光的温馨场景。通过“君不见、石鲸跋浪,铁马呼风”这样的比喻,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过去英雄豪情的怀念,以及对当下和平生活的珍惜。
最后,“今日一片关山,五更刁斗,何处乾坤少战场”一句,既是对当前社会环境的感慨,也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词人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和平,远离战争,过上安宁的生活。同时,通过“且拥孺人,相携稚子,读易歌骚,把酒弹琴,强饭为佳,慎毋憔悴江乡”这样的结尾,表达了对家庭幸福、文化传承和健康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隐士生活状态的描绘,以及对自然、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
西湖吾未到,梦想若遇之。
荷花夏如海,当春万柳垂。
秋月随潮涌,暮雾天无涯。
三百六十寺,岚翠渺迷离。
君去事幽讨,抉剔发天倪。
馀悭收昔遁,奇赏获新知。
朝餐吸山绿,暮雨张水馆。
寻碑嗅梅蕊,独往无人随。
政成无一事,风流方在兹。
怀抱一如彼,江山复如斯。
此乐可持赠,寄我于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