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窠佛法无多子,只在褴襂一布毛。
一气吹来何处去,至今天下有譊讹。
鸟窠佛法无多子,只在褴襂一布毛。
一气吹来何处去,至今天下有譊讹。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鼎需所作的《颂古十七首》中的第一首。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法的精髓和对世间纷扰的看法。
"鸟窠佛法无多子",这里的“鸟窠”象征简朴的修行场所,暗示佛法并不追求繁复的形式或众多的信徒,而是注重内在的领悟和实践。“无多子”则意味着佛法的真谛并非依赖于数量,而是质的纯粹和深邃。
"只在褴襂一布毛",通过衣物的破旧简陋,进一步强调了佛法的朴素和不求外在奢华,只在于内心的清净与觉悟。
"一气吹来何处去",这里的“一气”可能指的是自然的气息或者生命的气息,也可能暗指佛法的无常和流转。诗人问及这股气息吹向何处,寓意着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佛法也在其中流转不息。
"至今天下有譊讹",最后两句揭示了诗人对于世间纷扰和误解的观察,指出尽管佛法深远,但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往往曲解或偏离了它的真谛,充满了混乱和争议。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式地表达了佛法的简约、真实以及在世俗中被误解的现状,体现了禅宗崇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