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入松下,两峰横马前。
攀缘绿罗磴,飞步苍崖巅。
昔人此嘉遁,手弄朱丝弦。
想当林间月,独写山中泉。
此乐非外得,肯受世网牵。
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偏怜最幽处,流水鸣溅溅。
一径入松下,两峰横马前。
攀缘绿罗磴,飞步苍崖巅。
昔人此嘉遁,手弄朱丝弦。
想当林间月,独写山中泉。
此乐非外得,肯受世网牵。
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偏怜最幽处,流水鸣溅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林景象。"一径入松下",诗人沿着小路深入松林,营造出清幽的氛围。"两峰横马前",暗示了道路的曲折与景色的开阔。"攀缘绿罗磴,飞步苍崖巅",生动描绘了登山的过程,充满了动感和冒险的气息。
诗人追忆古人在此隐居,"昔人此嘉遁",他们悠然自得地弹奏着朱丝弦,享受着自然的宁静。诗人想象那时的月光和山泉,"想当林间月,独写山中泉",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强调这种乐趣源于内心,而非外界纷扰,"此乐非外得,肯受世网牵",表达了对尘世束缚的超脱。
诗人自称本性疏放,"我亦本萧散",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是感到心旷神怡。最后,他特别喜爱那最幽静之处,"偏怜最幽处,流水鸣溅溅",以潺潺流水声增添了山林的生动与和谐。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招隐寺的自然风光和隐士生活,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喧嚣的厌倦,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高雅情趣和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