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吹生丛竹,凄凉又半秋。
年华惊倏忽,人事觉淹留。
林噪残蝉急,山光暮雨收。
登临将眺望,烟雾闭层楼。
晚吹生丛竹,凄凉又半秋。
年华惊倏忽,人事觉淹留。
林噪残蝉急,山光暮雨收。
登临将眺望,烟雾闭层楼。
这首宋朝黄希旦所作的《秋半》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凄清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慨。诗中以晚风吹动丛竹起笔,渲染出一种萧瑟的氛围,紧接着“凄凉又半秋”一句,直接点明了季节的更迭与时光的流逝,引发读者对时间匆匆的感慨。
“年华惊倏忽,人事觉淹留。”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时间流逝的紧迫感和人事变迁的无奈。年华如白驹过隙,让人感到惊异与惋惜;而人事的聚散离合,则让人觉得时间的流转似乎在故意拖延,留下无尽的遗憾与思考。
“林噪残蝉急,山光暮雨收。”诗人通过描写林间的蝉鸣与山色在暮雨中的变化,进一步烘托出秋日傍晚的静谧与凄美。蝉声的急促与雨后的山色,都暗示着自然界的生机逐渐消退,预示着一个季节的结束。
最后,“登临将眺望,烟雾闭层楼。”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这样一个充满哀愁与思考的时刻,选择登高远眺,试图在烟雾缭绕的层楼间寻找一丝慰藉或答案。然而,烟雾遮蔽了视线,也仿佛象征着人生的迷茫与未知。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秋日之景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生命短暂与人事变迁的感慨,充满了哲思与情感的深度。
告人觅饭与人吃,伸脚总在缩脚里。
底事身心太不臧,要令饱不知惭愧。
未发足时已超越,万里岷江滥觞发。
瞻风拨草走天涯,滔天汩汩谁能过。
太湖死水混不得,浊泾清渭明如日。
重向西湖疏正脉,渺渺狂澜归一滴。
只今滴水既还源,四海一味忘中边。
岷山之人莫轻忽,平地行看涨溟渤。
虚空讲得花狼藉,正坐膏肓必死疾。
西山一去杳无闻,空使脩名光照日。
阿潜竭斗不如是,昼不暇食夜不寐。
凛然铁石乃其心,要出古人一头地。
只今猛省天平错,乌藤影动千山邈。
到家消息在途中,莫向途中小了却。
泉石岂不好,老我泉石心。
可无鹪鹩枝,来傍威凤林。
凤兮千仞翔,览德斯下临。
青冥丛玉霄,洞视潜伏深。
枪榆六月息,共听朝阳吟。
梧桐生朝阳,老干垂层阴。
夕霭联晨霏,凉入薰风琴。
扣弦借清商,千里秋沈沈。
乡来嘲哳声,不复沸釜鬵。
卷舌绝音响,泯默如病瘖。
采羽仍嘤嘤,善类还愔愔。
醴泉与竹实,报效杳莫寻。
且复事颂祷,耸德齐巍岑。
词藻苦羞涩,戛击非球琳。
伫为王者瑞,九成仪韶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