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
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
仙人食罢腹便便,七十二峰生肺肝。
真祖只在南山南,我欲从之不惮远。
无方煮石何由软,佳名锡我何敢辞。
但愁自此长苦饥,囊中只有转庵诗。
便当掬水三咽之。
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
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
仙人食罢腹便便,七十二峰生肺肝。
真祖只在南山南,我欲从之不惮远。
无方煮石何由软,佳名锡我何敢辞。
但愁自此长苦饥,囊中只有转庵诗。
便当掬水三咽之。
这两首诗都是宋代诗人姜夔的作品,风格各异,展现了不同的意境。
第一首《南山仙人》描绘了一位隐居南山的仙人,以白石为食,生活简朴却自得其乐。诗中通过“煮白石”、“白石仙”等形象,表现了仙人的超凡脱俗和对自然的亲近。诗人表示自己愿意追随这位仙人,尽管担心生活清贫,但仍然愿意接受“白石仙”的美誉。结尾处,诗人以“掬水三咽”表达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对诗艺的执着。
第二首《余居苕溪上》则是一首赠答诗,诗人寓言般地描述了官场如摴蒱游戏,而白石道人虽未获得世俗的高位,却因诗歌才华被赋予“白石道人”的称号,表达了对文学价值的肯定。诗人以长句回应友人的赠诗,显示了对友情和文才的珍视。
总的来说,姜夔的这两首诗都富有哲理,通过隐逸和文学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
祭筵跪拜膝难抬,连岁何曾上冢来。
老子七旬看又过,幻身多病复相催。
人间愿弃姑云耳,地下从游亦壮哉。
寒食江村旧行路,道旁相吊总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