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悲秋》,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局势的忧虑以及个人的漂泊无依之感。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这两句描绘出一个秋季的萧瑟景象,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动乱的情况,群盗横行,国家不宁。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诗人表达了对远方家庭的思念之情,以及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受。这里的“秋”字,不仅是季节的指代,也寄托着诗人的凄凉与哀愁。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高飞的鸟儿引发了诗人的深深忧虑,而他自己则随波逐流,与普通百姓一道,这两句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悲凉。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这最后两句表明诗人曾有意向往壮丽的自然景观——三峡,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而他渴望看到的是繁华的京城(长安与洛阳)。这里流露出诗人对恢复国家安宁、个人理想实现的深切期盼。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社会动荡不安、个人命运多舛的哀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恢复国家安宁与个人理想实现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