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物能令公怒喜?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恰似哀筝弦下齿,千情万意无时已。
自要溪堂韩作记,今代机云,好语花难比。老眼狂花空处起,银钩未见心先醉。
何物能令公怒喜?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恰似哀筝弦下齿,千情万意无时已。
自要溪堂韩作记,今代机云,好语花难比。老眼狂花空处起,银钩未见心先醉。
这首词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辛弃疾对于自然与情感的独特感受。"何物能令公怒喜"开篇,引人思考何种事物能触动他的情绪起伏。接下来的"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形象地表达了人与山水之间的互动,山虽静默,却吸引着人的探索,而人对山的情感则显得主观且无法强求。
"恰似哀筝弦下齿"运用比喻,将山与人的关系比作哀婉的筝声中,琴弦下的牙齿,尽管千情万意难以言尽,却始终在旋律中流转。"自要溪堂韩作记"则暗示了他对山水的记忆和对友人韩愈的怀念,溪堂相聚的美好时光成为他心中的珍藏。
"今代机云,好语花难比"进一步赞美了友人的才情,将机云(机智如云的才子)与花相比,强调了友情的珍贵和文字的魅力。最后,"老眼狂花空处起,银钩未见心先醉"以个人的感慨收尾,描绘了即使年老,看到美好的景色或佳句仍能激起内心的热情,仿佛眼前之景如狂花般绚烂,还未见到字迹已先被其醉人心脾。
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山水、友情和艺术的交融,展现了辛弃疾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