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邑虽然异,衔恩万国同。
远朝来凤阙,归顺贺宸聪。
昌暑闻莺啭,看花落晚红。
辩清能击论,学富早成功。
大教从西得,敷皂赐向东。
今朝承圣旨,起坐沐天风。
乡邑虽然异,衔恩万国同。
远朝来凤阙,归顺贺宸聪。
昌暑闻莺啭,看花落晚红。
辩清能击论,学富早成功。
大教从西得,敷皂赐向东。
今朝承圣旨,起坐沐天风。
这首诗描绘了远道而来朝拜的异国使臣,表达了他们对大唐皇帝的忠诚与敬仰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凤阙”象征皇城,“宸聪”指皇帝的英明智慧,“昌暑闻莺啭”则以夏日黄莺的鸣叫喻示朝臣们的欢愉与和谐。
“辩清能击论,学富早成功”,赞扬了使臣们不仅在外交上能够清晰表达,言辞犀利,而且学识渊博,早早便取得了成就。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也体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和对人才的重视。
“大教从西得,敷皂赐向东”,暗示了唐朝与西方国家的友好交流与贸易往来,以及对外国文化的接纳与传播。这里的“大教”可能指的是佛教或其他宗教,反映了唐朝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地位。
最后,“今朝承圣旨,起坐沐天风”表达了使臣们在得到皇帝旨意后的喜悦与感激之情,同时也寓意着他们在新的使命中将受到天子的庇护与指引,继续为两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贡献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唐朝与外国使臣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唐朝开放、繁荣、包容的时代风貌。
偶寓西山侧,日夕看不足,遥爱峰峦秀,清扬好眉目。
白云出其巅,玉泉流其麓。
花木发清香,鸟鸣无断续。
我生蒙尘垢,劳形日碌碌。
欲往恣游眺,冠盖苦结束。
念我荜门友,晶莹双璞玉。
不贵安得贱,不荣安得辱。
逝将黄鹄举,灭迹栖岩曲。
幽人有同心,相期在空谷。
山烟作雾朝濛濛,模糊烟外疑远峰。
风开日出始破笑,一峰背俯兼头童。
何年南极下霄汉,无事僵立空山中。
诸峰儿孙并胪列,形体虽具难相同。
平生侪辈恐无几,匡庐五老齐高风。
世人少壮几时好,等闲倏作鸡皮翁。
何如此峰既老常不老,前古后今无始终。
浮丘容成每来往,俯视尘世扰扰同鸡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