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陀罗师能幻物,幻秽为净持幻佛。
佛幻诸天以戏之,幢幡香果助设施。
茫然悔欲除所幻,还为幻佛力所持。
佛天与汝本无间,汝今何恭昔何慢。
十方三世本来空,受记岂非遭佛幻。
跋陀罗师能幻物,幻秽为净持幻佛。
佛幻诸天以戏之,幢幡香果助设施。
茫然悔欲除所幻,还为幻佛力所持。
佛天与汝本无间,汝今何恭昔何慢。
十方三世本来空,受记岂非遭佛幻。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属于佛教题材。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探讨了佛教中的一些哲学概念,如幻相、空性以及因缘。
"跋陀罗师能幻物,幻秽为净持幻佛" 这两句描绘了一位高僧(跋陀罗)能够将不净之物通过幻化变成清净,并以此幻象膜拜心中的佛。这里的“幻”字表达了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法门,即通过观想来达到内心的清净与平和。
"佛幻诸天以戏之,幢幡香果助设施" 这两句则是说佛陀通过其神通力幻化出各种天界,以此作为修行者的修炼。这一过程中,幢幡(即旗帜)、香、果等都是辅助手段,用来建立起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茫然悔欲除所幻,还为幻佛力所持"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即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想要摆脱这种幻象的愿望,但同时又感到自己无法逃离佛陀的力量,仍被这幻相所束缚。
"佛天与汝本无间,汝今何恭昔何慢" 这两句是对修行者的提醒,即佛与众生原本没有隔阂,但现在却因执着和懒惰而显得急躁和迟缓。诗人通过这句话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心态,鼓励他们顺其自然地走向觉悟之路。
"十方三世本来空,受记岂非遭佛幻" 最后两句则是对宇宙真理的深刻领悟——一切万象都是空的,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所有存在都只是因缘和合集。诗人自问,这种宿命的记忆难道不是也在佛陀幻化之中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佛教哲学概念的运用,展现了王安石独特的人生观与宇宙观,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超脱世俗束缚、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向往。
西风斜日可怜秋,已作重阳更上楼。
门外白衣来独晚,坐中司马醉应休。
茱萸香在人何处,黄菊花开泪欲流。
山意娱人不胜好,苦无佳句若为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