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北有馀隙,平禠作小园。
花存四五本,竹种两三根。
风伯倩摇佩,月娥烦佐尊。
谁知方丈里,别有一乾坤。
舍北有馀隙,平禠作小园。
花存四五本,竹种两三根。
风伯倩摇佩,月娥烦佐尊。
谁知方丈里,别有一乾坤。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幽雅的园林图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诗中“舍北有馀隙,平禠作小园”两句,设置了一个私人空间,通过修建小园来营造一种与世隔绝的氛围。
接下来的“花存四五本,竹种两三根”,则具体描绘了园中景物。数字“四五本”和“两三根”的使用,不仅是数量上的描述,更增添了一种生动和随意之美。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细腻观察,也表现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态度。
“风伯倩摇佩,月娥烦佐尊”两句,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使得园中的风和月都似乎具有生命,参与到诗人的隐居生活中来。“风伯倩摇佩”,形象地描绘了风轻拂过花枝的声音;“月娥烦佐尊”,则是月亮如同一位侍女,为诗人点亮夜晚的宁静空间。
最后,“谁知方丈里,别有一乾坤”两句,深化了整个园林的意境。方丈之内,不仅有物质上的花竹,还有精神上的一片天地。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描述,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整首诗通过对小园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寄情自然的情怀。诗人在这方寸之间,创造出一个独立完整的小宇宙,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方水土养一方生灵”的哲思。
落叶寒蝉小巷深,枯藤斜日半墙阴。
读书稚子当轩坐,为客衰翁倚杖吟。
沧海未知终老计,白头难忘故园心。
弊裘零落余双袖,清泪年来似不禁。
丘中有茅宇,贱子所自治。
东西贮筐釜,中堂诵书诗。
鸡豚各有家,蒲荷亦有池。
农器更相贷,种树及时为。
朝出在田中,日暮还此归。
邻里相往来,春醪亦共挥。
老夫年既迈,筋力固当衰。
厚禄非所慕,好爵不愿縻。
但愿衡门下,长无寒与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