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为陶令结,仍惬孝先眠。
不学笙歌地,长年俗耳煎。
暂为陶令结,仍惬孝先眠。
不学笙歌地,长年俗耳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弇所作的《次韵谭令尹茅庵十咏》系列中的第七首。通过“暂为陶令结,仍惬孝先眠”,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孝先(可能指孝顺先人)的尊重。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接着,“不学笙歌地,长年俗耳煎”则表达了诗人对喧嚣尘世的反感,以及对远离世俗纷扰、保持心灵纯净的渴望。这里的“笙歌地”象征着热闹、浮华的生活环境,而“俗耳煎”则形象地描绘了长时间沉浸于这种环境中,心灵被污染、疲惫不堪的状态。
整体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远离尘嚣,回归自然与内心的宁静。通过对比隐逸生活与世俗生活的不同,表达了对简单、纯粹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心灵自由的渴望。
岁律峥嵘腊候深,一天风雪卷愁阴。
故人默默怀交意,逐客栖栖上国心。
千里相望空盼盻,当年下吏阻追寻。
咄嗟谤口闻高谊,披豁羁怀见雅吟。
学道元将禦穷困,浮生何必计升沈。
世间机阱知难避,往者图书可自箴。
犹得云山开醉眼,可无俗物挠冲襟。
鵩来閒暇何须怪,鬼见揶揄岂易禁。
楚客留情著香草,启期传意入鸣琴。
夫君自上丹霄去,莫忘云泉寄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