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空濛众所猜,宛疑阳至动飞灰。
贫居却厌閒中满,浮世还从何处来。
迥逐风光飘紫陌,宁随夜气点灵台。
旧游萧寺留题处,红袖那知拂几回。
一道空濛众所猜,宛疑阳至动飞灰。
贫居却厌閒中满,浮世还从何处来。
迥逐风光飘紫陌,宁随夜气点灵台。
旧游萧寺留题处,红袖那知拂几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尘埃弥漫、充满想象与哲思的画面。首句“一道空濛众所猜”,以“空濛”二字营造出一种朦胧、不可捉摸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遐想。接着,“宛疑阳至动飞灰”一句,将阳光初照时微尘轻舞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仿佛能听到细微的尘埃在阳光下轻轻摇曳的声音。
“贫居却厌閒中满,浮世还从何处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贫居者或许厌倦了闲适的生活,而浮世万象,似乎无处不充满着变化与未知。诗人通过对比贫居者的感受和对世界的观察,揭示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复杂性。
“迥逐风光飘紫陌,宁随夜气点灵台。”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白天的风光与夜晚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以“紫陌”和“灵台”分别象征外界的繁华与内心的宁静,表达了对自然现象与内心世界深刻的理解。
最后,“旧游萧寺留题处,红袖那知拂几回。”这两句将思绪引向过去与回忆。诗人回忆起曾经在萧寺留下题字的地方,感叹时光流逝,岁月如梭,红袖(可能指女子)不知已拂过多少次,暗含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尘埃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对生活、自然、时间与记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哲学洞察力。
士有孟东野,荐乃乾退之。
五十才一尉,俸钱仍半支。
嗟予亦蹇者,白发方糟醨。
因声谢吾友,十万亦多为。
东南名胜白苹州,人物咸推故国刘。
往叹赋归何勇决,今观遗翰许风流。
远斋视我曾青眼,酒正今年成白头。
尚喜君家文墨事,到今三世未能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