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森阴可避喧,半檐聊结数苔垣。
因思白足常参谒,贪看青山不掩门。
趺坐每依芳草席,倦游懒上碧云村。
自从粒米须弥破,客至难供菜满盘。
古木森阴可避喧,半檐聊结数苔垣。
因思白足常参谒,贪看青山不掩门。
趺坐每依芳草席,倦游懒上碧云村。
自从粒米须弥破,客至难供菜满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居住在宝震寺中的生活情景,充满了宁静与超脱的氛围。首句“古木森阴可避喧”,以“古木”和“森阴”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静谧环境,暗示了寺庙的清幽与隐逸。接着,“半檐聊结数苔垣”一句,通过描述僧人利用寺庙的一角搭建简陋的遮蔽物,进一步展现了生活的朴素与随性。
“因思白足常参谒,贪看青山不掩门。”这两句表达了僧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难以割舍对山川景色的欣赏,以至于连门都不愿关闭,仿佛时刻准备迎接大自然的呼唤。
“趺坐每依芳草席,倦游懒上碧云村。”这里通过“趺坐”(盘腿而坐)和“芳草席”的描写,展现了僧人修行时的宁静与平和,同时也流露出对闲适生活的喜爱。“倦游懒上碧云村”则暗示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寺庙生活的满足与享受。
最后,“自从粒米须弥破,客至难供菜满盘。”这一句以“粒米须弥破”比喻僧人生活极其简朴,即使是招待客人,也难以提供丰盛的菜肴,体现了僧人对物质的淡泊与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僧人在宝震寺中简朴而又充满禅意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佛教徒对于自然、生活以及精神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美人别我城南去,几见楼头凉月生。
南浦沈书寻素鲤,东风将恨与新莺。
丁香枝上同心结,九曲灯前白发明。
花托芳䰟随鹊梦,草移愁色上帘旌。
物华半老燕脂苑,春影轻笼翡翠城。
歌扇但疑遮月面,舞衫犹记倚云筝。
因弹别鸐心如剪,为妒文鸳绣懒成。
宫烛不啼偏有泪,湘桃无语自多情。
岩南树密晨乌集,江北潮回暮渚平。
幸有梦中能聚首,唤醒恨杀短箫声。
谩秃霜毫临北海,更求雪茧写兰亭。
也知不改无盐陋,浪抹青红斗尹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