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隍舟行纪事二十韵》
《?隍舟行纪事二十韵》全文
明 / 林熙春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愧予之才匪济川,徒怀击楫发垂肩。

一岁两移何忝窃,盟心欲报丹扆前。

四月望日携琴剑,凤城三朝始发船。

沿江狎客勤杯酒,迟迟始达?隍滨。

?隍为别二方伯,孝廉亦多列肆筵。

筵上飞蛾为兆雨,雨剧天与水相连。

须臾摧裂山陵变,农人何处问桑田。

牛羊比屋浮江下,沉灶产蛙突少烟。

此时觅夫夫避水,邮吏犹且减夫钱。

强觅数夫先眷属,眷属乘风似有缘。

岂期敝舟犹留滞,相违两日不相联。

稚儿稚女啼饥切,相对呼爷眼望穿。

只得贾勇追前去,无奈登矶若登天。

缘木攀藤声震地,游水牵绳苦万千。

中流得寸犹失尺,一篙无计可周旋。

舟中惊怖念菩萨,榜人失色詈长年。

一朝雨歇风涛息,眷属聚首北溪边。

北溪庄人具鸡黍,相与持醪并击鲜。

自是呼童为刻烛,率尔长歌独扣舷。

但愿修途长迪吉,五云指日丹心然。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诗人林熙春在舟行途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自然灾难和生活困苦,以及他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希望。诗中充满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家人团聚的渴望。

开篇“愧予之才匪济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不足以驾驭大河的谦逊之情。“徒怀击楫发垂肩”则暗示了诗人虽有壮志,却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一岁两移何忝窃,盟心欲报丹扆前”,诗人虽然遭遇挫折,但仍抱有报效国家之心。

接下来,“四月望日携琴剑,凤城三朝始发船”,描述了诗人出发的时节与准备。沿途的“狎客”与“琴剑”象征着文人的雅兴与追求。然而,“沿江狎客勤杯酒,迟迟始达?隍滨”,展现了旅途的漫长与艰辛。

“?隍为别二方伯,孝廉亦多列肆筵”,描绘了到达目的地后,地方官员与士绅的热烈欢迎。然而,随后的“筵上飞蛾为兆雨,雨剧天与水相连”,预示了即将来临的自然灾害。暴雨引发的洪水“须臾摧裂山陵变”,破坏了农田与家园,牛羊漂浮,灶火熄灭,生活陷入困境。

面对灾难,诗人的家庭成员“稚儿稚女啼饥切,相对呼爷眼望穿”,体现了亲情的力量与对未来的期盼。为了寻找出路,诗人“只得贾勇追前去”,不畏艰难险阻,最终在风雨过后与家人团聚,享受了“北溪庄人具鸡黍”的温馨时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个人在自然与社会挑战面前的坚韧与希望,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

作者介绍

林熙春
朝代:明

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海阳龙溪宝陇村(今潮安庵埠)人。出生后父母相继亡故,家境中落,全凭嫂嫂抚养成人。但据志书所载,林熙春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后,授四川巴陵县令,不久即“以内艰归”。所谓“内艰”,即母丧(按,俗称父丧为外艰,母丧为内艰,统称丁忧,丁艰)。据此,乃母似应逝于他登第授官之后。当然,这也不排除林熙春视嫂为娘的可能。据称,林熙春为报答嫂恩,登第后还特为其嫂在屋旁挖塘放养乌耳鳗,抵今池塘尚在。
猜你喜欢

病耗

深昼间垂窣地帘,双鬟又报病恹恹。

巳妨听雨三宵睡,还是看花一日添。

凤子魂灵空澹荡,鹦哥声影亦沉潜。

回廊值得移时立,翻恨今朝莫避嫌。

(0)

满庭芳.暮渡扬子江

海月腾辉,潮流拍岸,飞鸿乱下沙汀。

芦烟荻雾,山影不分明。

风飐桅灯点点,似天末、欲坠微星。

归途客,萧条行李,舟小布帆轻。飘零。

还自叹,奔驰南北,非利非名。

问年来踪迹,断梗浮萍。

只怕江神笑我,嘱舟子、莫说俞生。

孤棹快,人家烟火,依约润州城。

(0)

兰陵王.秋感

纸窗黑。草际寒螀唧唧。

东城路、淡月暝烟,丛木黄芦弄秋色。閒情自脉脉。

怕听一声邻笛。

长吟罢、散步小桥,远水遥天互凝碧。三年倦游客。

但舟舣江亭,马系山驿。征衫怕杀西风急。

拚万种离恨,五更幽梦,空囊短剑返故国。

早年少头白。萧瑟。暗悲戚。睹旧菊新松,犹自相识。

病中岁月成虚掷。怅曲巷蓬户,依然岑寂。

牢愁无限,问此际,怎忘得。

(0)

望江南·其一闺情

閒倚槛,螺翠淡眉尖。

满院落花春昼静,一窗疏雨暮寒添。不病也恹恹。

(0)

游崆峒山·其三

金景晶荧散彩霞,白云中是广成家。

群山缭绕青屏合,一水萦回玉带斜。

古殿有基还草色,断碑无字半苔花。

苍松两两岚光外,疑见轩辕旧翠华。

(0)

奉饯季方先生

滦江江上水悠悠,送客江边莫上楼。

五岭瘴高烟蔽日,两孤云湿雨鸣秋。

丰城剑气东南起,合浦珠光昼夜浮。

祭罢鳄鱼归去晚,刺桐花外月如钩。

(0)
诗词分类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诗人
萧绎 王鹏运 陈子龙 屠隆 吴师道 余靖 赵孟坚 李洞 丁谓 姚广孝 沈一贯 李德裕 翁卷 司空曙 李颀 卢仝 唐时升 高士奇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