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逐沧桑换,身同诗卷留。
望云生绝壑,见月老寒湫。
道在心无染,名高世是求。
聊将少君隐,共赋鹿门游。
境逐沧桑换,身同诗卷留。
望云生绝壑,见月老寒湫。
道在心无染,名高世是求。
聊将少君隐,共赋鹿门游。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与超然态度。首句“境逐沧桑换”,以自然界的更迭象征着世间万物的流转不息,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接着,“身同诗卷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存在比作诗卷,既表达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也暗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望云生绝壑,见月老寒湫”两句,通过描绘云雾缭绕的深谷和月光映照的寒泉,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同时,云与月的意象也常常被用来比喻高洁与超凡脱俗,进一步凸显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道在心无染,名高世是求”则揭示了诗人对于道德修养与名声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道德在于内心的纯净,而不在于外在的名声。这反映了诗人对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视,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
最后,“聊将少君隐,共赋鹿门游”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隐居山林,共同享受自然之美,过一种远离尘嚣的生活。鹿门山是古代文人隐逸之地,这里引用鹿门山,不仅体现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愿望,也寄托了他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道德与隐逸生活的独特见解,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哲学意味。
荧惑照南纪,千里生尘埃。
守臣失其职,闵雨肠空摧。
奔走佞佛老,吁嗟祷风雷。
烁石势愈炽,望霓心可哀。
民情有愁恨,天意那能回。
缅怀端明公,岂薄德与才。
乞雨问山神,胡为亦迟徊。
邻邦贤使君,道妙藏灵台。
不待雨催诗,却以诗篇催。
伫听泻糟床,遥期衔贺杯。
政理阴阳和,诚加金石开。
馀波必及我,飘洒桐城隈。
两郡桐青青,年丰廪崔嵬。
普天望作霖,公盍归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