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光闻鹫岳,金牒秘香城。
穷源绝有际,离照归无名。
若人聆至寂,寄说表真冥。
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
宝珠分水相,须弥会色形。
学徒均染氎,游士譬春英。
伊予寡空智,徒深爱怯情。
舒金起祗苑,开筵慕肃成。
年钟倏从变,弦望聚舒盈。
今开火林聚,净土接承明。
掖影连高塔,法鼓乱严更。
雷声芳树长,月出地芝生。
已知法味乐,复悦玄言清。
何因动飞辔,暂使尘劳轻。
放光闻鹫岳,金牒秘香城。
穷源绝有际,离照归无名。
若人聆至寂,寄说表真冥。
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
宝珠分水相,须弥会色形。
学徒均染氎,游士譬春英。
伊予寡空智,徒深爱怯情。
舒金起祗苑,开筵慕肃成。
年钟倏从变,弦望聚舒盈。
今开火林聚,净土接承明。
掖影连高塔,法鼓乱严更。
雷声芳树长,月出地芝生。
已知法味乐,复悦玄言清。
何因动飞辔,暂使尘劳轻。
这首诗由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萧统所作,名为《同泰僧正讲诗》。诗中描绘了僧侣们在佛寺中进行佛法讲解的情景,以及他们对佛法深入理解后的内心感受。
首句“放光闻鹫岳”,以放光象征佛法的光辉,鹫岳则代表佛教圣地,暗示佛法的神圣与崇高。接着,“金牒秘香城”描绘了寺庙内庄严神秘的氛围,金牒代表佛教经典,香城则是对寺庙香气缭绕的生动描绘。
“穷源绝有际,离照归无名”两句,表达了佛法深奥难测,如同探索无尽的源头,无法找到尽头;而“离照归无名”则暗示了通过佛法修行,最终达到超越世俗、心灵纯净的状态。
“若人聆至寂,寄说表真冥”描述了僧侣们在静谧中聆听佛法,通过言语传达真理,引导人们进入心灵的深处。
“宝珠分水相,须弥会色形”运用比喻,宝珠和须弥山分别象征着珍贵的佛法和宇宙的广阔,强调佛法的深远与广大。
“学徒均染氎,游士譬春英”将学习佛法的弟子比作染氎(一种染料),游士比作春天的花朵,形象地表现了佛法对人们的熏陶和影响。
“伊予寡空智,徒深爱怯情”是诗人自谦之语,表示自己虽有空灵智慧,但内心仍存畏惧之情,表达了对佛法的敬畏之心。
“舒金起祗苑,开筵慕肃成”描绘了诗人出资修建佛寺,举办法会的情景,体现了他对佛法的崇敬和支持。
“年钟倏从变,弦望聚舒盈”描述了时间的流转和法会的盛况,年钟的变迁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弦望(月亮盈亏)的聚散则象征着法会的兴衰。
“今开火林聚,净土接承明”表达了诗人希望佛法能够照亮人心,如同火林聚一般,连接到清净的净土。
“掖影连高塔,法鼓乱严更”描绘了寺庙内的景象,掖影(阴影)与高塔相连,法鼓的响声在夜晚回荡,营造出庄严而又神秘的氛围。
“雷声芳树长,月出地芝生”运用自然景象的描写,雷声伴随着树木的生长,月光下地上的芝草也得以生长,象征着佛法的力量能够滋养万物。
“已知法味乐,复悦玄言清”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喜悦,认为佛法如同美味,令人愉悦,同时对玄妙的佛法语言感到清静和满足。
“何因动飞辔,暂使尘劳轻”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佛法能够帮助人们减轻世俗的烦恼,如同飞马般迅速摆脱尘世的束缚,获得心灵的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场景的描绘和对佛法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切感悟和崇敬之情。
风涛如此,被闲鸥诮我,君行良苦。
槲叶深湾,芦窠窄港,小憩倦篙慵橹。
壮年夜吹笛去,惊得鱼龙嗥舞。
怅今老,但篷窗紧掩,荒凉愁愫。
别浦。
云断处。
低雁一绳,拦断家山路。
佩玉无诗,飞霞乏序,满席快飙谁付。
醉中几番重九,今度芳尊孤负。
便晴否。
怕明朝蝶冷,黄花秋圃。
游丝纤弱。
谩著意绊春,春难凭托。
水暖成纹,云晴生影,双燕又窥帘幕。
露添牡丹新艳,风摆秋千闲索。
对此景,动高歌一曲,何妨行乐。
行乐。
春正好,无奈绿窗,孤负敲棋约。
锦屋调笙,银瓶索酒,争奈也曾迷著。
自从发凋心倦,常倚钩阑斜角。
翠深处,看悠悠几点,杨花飞落。
晴天寥廓。
被孤云画出,离愁消索。
玉局弹棋,金钗翦烛,芳思可胜摇落。
镜妆为慵迟晚,笙曲缘愁差错。
倒纤指,□从头细数,年时同乐。
寂寞。
花院悄,昨夜醉眠,梦也难凭托。
车角生时,马蹄方后,才始断伊漂泊。
闷无半分消遣,春又一番担阁。
倚阑久,奈东风忒冷,红绡单薄。
渺渺啼鸦了。
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
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
起搔首、窥星多少。
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
秋太淡,添红枣。
愁痕倚赖西风扫。
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
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
计无此、中年怀抱。
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
烟未敛,楚山杳。
傍池阑倚遍,问山影、是谁偷。
但鹭敛琼丝,鸳藏绣羽,碍浴妨浮。
寒流。
暗冲片响,似犀椎、带月静敲秋。
因念凉荷院宇,粉丸曾泛金瓯。
妆楼。
晓涩翠罂油。
倦鬓理还休。
更有何意绪,怜他半夜,瓶破梅愁。
红裯。
泪干万点。
待穿来、寄与薄情收。
只恐东风未转,误人日望归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