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意气向谁倾,閒把琵琶出凤城。
染草未匀春色嫩,勒花不住晓寒轻。
风飘十里香尘满,日照三条广路明。
洒扫东堂游射处,分鹅已足慰人情。
少年意气向谁倾,閒把琵琶出凤城。
染草未匀春色嫩,勒花不住晓寒轻。
风飘十里香尘满,日照三条广路明。
洒扫东堂游射处,分鹅已足慰人情。
此诗描绘了一幅元末明初时期贵族子弟的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们的闲适与奢华。首句“少年意气向谁倾”,开篇即点出了这群公子的年轻气盛,却无处宣泄的情境。接着,“閒把琵琶出凤城”一句,以“閒”字点明了他们生活的悠闲与自在,琵琶声悠扬于京城之外,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雅致。
“染草未匀春色嫩,勒花不住晓寒轻”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春天的生机与清晨的寒意生动地描绘出来,春草尚未完全绿遍,花朵在轻寒中依然绽放,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美好,也暗示了这群公子内心的细腻与敏感。
“风飘十里香尘满,日照三条广路明”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繁华与壮丽。春风拂过,十里之内皆是香气弥漫,阳光照耀下,京城的三条大道显得格外明亮,这不仅是对物质世界的赞美,也是对这群公子生活品质的一种映射。
最后,“洒扫东堂游射处,分鹅已足慰人情”两句,将镜头聚焦于这群公子的日常活动上。他们或在东堂清扫整理,或在游园射猎,看似寻常的场景,却因“分鹅已足慰人情”而显得温馨而富有情趣,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群贵族子弟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元末明初时期社会上层人物的生活风貌,既有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也不乏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卷。
彭殇不可齐,造化诚儿戏。
世无白琅霜,南华喻唐肆。
人间四十春,大觉破梦寐。
东风桃李场,漠漠阴云翳。
我爱汉仲蔚,千古垂风致。
莆阳今何如,林涧不被愧。
飞腾付后昆,后昆已承志。
峨峨赤龙山,会有焚黄贲。
千古交游道义存,故应传子复传孙。
天开事业文章府,人聚忠贞孝悌门。
此夕莫嫌车马闹,清秋宜放笑谈温。
吾曹当日相知意,欲为诸君次第论。
匈奴部落幽燕北,昨夜云中报胡贼。
边堠留连烽火红,胡天惨淡风云色。
挥戈夜出居庸关,许国宁辞百战间。
今日驱兵屯黑水,去年追虏度阴山。
可怜中国多荒土,复辟穷边冒风雨。
寒封铁甲冷如冰,虎帐闻鸡还起舞。
秋半黄龙塞草腓,日斜青冢雁行稀。
七擒茂绩威南服,六出深谋解虏围。
禦戍我独三边久,论功耻落诸君后。
屈指西风又几秋,望乡恋阙频回首。
岁月悠悠欲白头,炬阁云台我何有。
五侯七贵乳臭儿,腰悬金印大如斗。
英雄不遇徒纷纷,纵勒燕然不纪勋。
君不见飞将不侯终已矣,古今人惜李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