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尖头屋,千山落木风。
日斜葭菼外,人在寂寥中。
倚树见归鸟,开轩闻草虫。
转嫌邻舍近,隔水结茅篷。
一所尖头屋,千山落木风。
日斜葭菼外,人在寂寥中。
倚树见归鸟,开轩闻草虫。
转嫌邻舍近,隔水结茅篷。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孤寂的秋日景象。诗人以“一所尖头屋”作为切入点,巧妙地将读者引入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空间之中。随着“千山落木风”的描述,画面逐渐展开,秋风轻拂,落叶纷飞,营造出一种深秋特有的萧瑟氛围。
“日斜葭菼外”,夕阳西下,光线逐渐柔和,远处的芦苇在余晖中显得更加静谧。这一句不仅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空间的广阔和时间的静好。
“人在寂寥中”,通过“人”这一主体的出现,将读者的视线聚焦于屋内之人,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似乎被无限放大,与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接下来,“倚树见归鸟,开轩闻草虫”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描绘,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倚靠在树旁,诗人看到了归巢的鸟儿,听到了草丛中的虫鸣,这些自然界的生灵仿佛成为了与人对话的媒介,传递着生命的活力与和谐。
最后,“转嫌邻舍近,隔水结茅篷”则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环境的微妙情感变化。原本在寂静中感到的孤独,现在却因邻舍的存在而感到一丝温暖,甚至萌生了结庐水边的想法,渴望与自然更紧密地融合,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微妙转折,展现了深秋时节独有的意境之美,同时也传达了对宁静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晓白乾坤静,寒消气候侵。
麦滋堆垄疾,花没聚枝深。
浩荡中春尾,昭苏庶汇喑。
函关双粉蝶,绣岭一瑶林。
鹤冷惊幽梦,莺愁閟好音。
拂衣轻点缀,落酒旋浮沉。
门拥藏高卧,窗明照独吟。
飘时穿箔罅,积处值楼阴。
南客增萧索,东风助浸淫。
年来交态浅,乘兴欲谁寻。
韦杜风光掠眼明,南山秀色入重城。
林端衮衮晴烟起,冰底溅溅乱水鸣。
载酒小舟聊晚泊,隔花幽鸟忽春声。
汉唐壮观今何在,惟有新蒲细草生。
千株缀雪绀园中,数顷花开几度逢。
体莹直忧春欲妒,色孤犹喜月相容。
香浮翠盖台光近,瓣落清樽饮兴浓。
公恰徘徊吟妙句,不须忙打寺楼钟。
先圣祠逾重,尊儒世适丁。
上公仪最熟,太学祭频经。
晓月衣冠净,春风俎豆馨。
魏人休请颂,在泮已言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