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厌勤,勤甚倦且昏。
不如卷书坐,人书两忘言。
兴来忽开卷,径到百圣源。
说悟本无悟,谈玄初未玄。
当其会心处,只有一欣然。
此乐谁为者,非我亦非天。
自笑终未是,拨书枕头眠。
读书不厌勤,勤甚倦且昏。
不如卷书坐,人书两忘言。
兴来忽开卷,径到百圣源。
说悟本无悟,谈玄初未玄。
当其会心处,只有一欣然。
此乐谁为者,非我亦非天。
自笑终未是,拨书枕头眠。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阅读时的宁静与自在之情景,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哲学思考。开篇“读书不厌勤,勤甚倦且昏”表现出诗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但同时也指出了过度专注会导致疲惫和迷茫。接着“不如卷书坐,人书两忘言”则表达了一种放下执着、达到心灵宁静状态的境界,这里的“忘言”暗示了超越语言文字的直觉理解。
“兴来忽开卷,径到百圣源”中,“百圣源”象征着文化和智慧的源头,诗人在兴致勃发时,轻松地达到了思想与古圣先贤相通的地步。下两句“说悟本无悟,谈玄初未玄”则深化了这种超越语言的理解,不是通过言语来表述或者讨论,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领会。
诗中最为精彩的是“当其会心处,只有一欣然”,这里,“会心处”指的是心灵相通之时,那种感觉只有一种欣悦自得。这份欣悦,不是由外界所赋予,而是一种内在的满足和喜悦。
最后两句“此乐谁为者,非我亦非天。自笑终未是,拨书枕头眠”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超然之乐的反思,这份快乐既不来源于个人,也不来自天命,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末尾“自笑终未是,拨书枕头眠”则流露出一种淡定和从容,即使面对知识的深邃,也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读书之乐,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知识与宇宙和谐统一的追求,以及对超越世俗言语的哲学思考。
昔年李青莲,嘉号何芳郁。
所以闻孙池,娇红变冰玉。
方当移种时,莲房绽新绿。
善政犹蒲卢,发达果神速。
旧染出污泥,亭亭起初浴。
荒郊昔寥寥,里烟今簇簇。
趋事若子来,那复令頞蹙。
瑞气集奇葩,双鸾并肩宿。
岂唯感淳风,政尔励浇俗。
既清贵溪流,复浚练江曲。
勋名在朝堂,暂此淹骥足。
谁当献斯歌,预拟汗青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