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飘泊委蓬蒿,洴澼无封敢叹劳。
心学古人方有愧,身从衰俗忽为高。
苟惭枉道干箪食,肯谓非时爱一毛。
末学从兹益知守,善人不鄙与华褒。
浮生飘泊委蓬蒿,洴澼无封敢叹劳。
心学古人方有愧,身从衰俗忽为高。
苟惭枉道干箪食,肯谓非时爱一毛。
末学从兹益知守,善人不鄙与华褒。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的作品,名为《答耿奎》。诗中的意境和用词都体现了诗人的某种心态和情感。
"浮生飘泊委蓬蒿,洴澼无封敢叹劳。"
这里形象地描述了人生的漂泊不定,如同蓬草般在风中摇摆,生活没有固定的边界,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的辛劳和艰辛。
"心学古人方有愧,身从衰俗忽为高。"
诗人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之情,因为他们能够坚守自己的理念;而自己在世俗的影响下,虽然地位提高,但内心却充满了自责和不值。
"苟惭枉道干箪食,肯谓非时爱一毛。"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伪善之人的鄙视,他们可能会为了私利而牺牲道德,但诗人坚信即便是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失去一丝一毫的正直。
"末学从兹益知守,善人不鄙与华褒。"
最后,诗人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体会,更深刻地理解了守持之道,并且认为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因为世俗的赞誉或贬低而改变对待事物的态度。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品格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以及他个人对于如何保持正直人格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