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起寒雾,苍林腾湿烟。
会心图已竟,假笔意难传。
一悟空中色,相忘定外禅。
裹茶来竹院,风雨落花前。
白水起寒雾,苍林腾湿烟。
会心图已竟,假笔意难传。
一悟空中色,相忘定外禅。
裹茶来竹院,风雨落花前。
这首元代诗人郭天锡的《三月十日寄了即休》描绘了一幅春日雨后山林的静谧景象。首句“白水起寒雾”以白水泛起寒雾开始,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带凉意的氛围。接着“苍林腾湿烟”,苍茫的树林中腾起湿润的烟雾,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湿润与朦胧之美。
“会心图已竟,假笔意难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认为即便是高超的画师也难以完全捕捉和传达这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接下来“一悟空中色,相忘定外禅。”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悟,指出在领悟到自然之美的瞬间,心灵达到了超越世俗的宁静状态,仿佛与宇宙间的一切和谐共存。
最后,“裹茶来竹院,风雨落花前。”描绘了诗人携带着茶叶,来到竹林中的小院,在风雨交加的落花前品茗的情景。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示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到见解和内心世界的探索,体现了元代文人追求自然和谐、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前年我入诸侯幕,今年才访仙人鹤。
地上人乘天上云,此身知到三层阁。
江汉无声古水流,波澜不动春山幽。
遥岚远翠若争渡,一一卷上朱帘钩。
更衣不觉春寒小,凭栏但见春光好。
梅花吹罢柳条生,玉笛一声青未了。
楚客登高望故乡,遥看一线明潇湘。
忽闻万里叫鸿鹄,归心顿欲过衡阳。
登楼也识非吾土,题诗何必忘吾语。
崔郎自古我自今,捶碎空拳终不武。
少年五度泛晴川,曾吟七字追狂仙。
山光水色只如此,兴会大似非从前。
陈刘邺下两才士,员尚难中贵公子。
倚楼相与对青波,翩?一鹤凌空起。
青神县前江水湾,白云遮断峨眉山。
平生骂佛得奇报,僮仆惊疑无好颜。
我到人间无不可,肯随老媪谈因果。
酒坛乍破一船香,后祭江神先祭我。
醉后聊倾一杯酒,为问普贤犹在否。
我今未死普贤死,眼底请看谁不朽。
世人结队朝峨眉,一步一拜头頍頍。
峨眉见我独逃避,毕竟我奇山未奇。
丹棱彭君古豪杰,对子常笑峨眉劣。
曾向华严顶上来,尺山寸水皆能说。
始知古人多妄语,偶然托兴非心许。
君不见宋玉《高唐赋》最工,巫山可有行云女。
束发读君诗,今来展君墓。
清风江上洒然来,我欲因之寄微慕。
呜呼有才如君不免死,我固知君死非死。
长星落地三千年,此是昆明劫灰耳。
高冠岌岌佩陆离,纵横击剑胸中奇。
陶镕屈宋入大雅,挥洒日月成瑰词。
当时有君无著处,即今遗躅犹相思。
醒时兀兀醉千首,应是鸿蒙借君手。
乾坤无事入怀抱,祇有求仙与饮酒。
一生低首惟宣城,墓门正对青山青。
风流辉映今犹昔,更有灞桥驴背客。
此间地下真可观,怪底江山总生色。
江山终古月明里,醉魄沉沉呼不起。
锦袍画舫寂无人,隐隐歌声绕江水。
残膏剩粉洒六合,犹作人间万馀子。
与君同时杜拾遗,窆石却在潇湘湄。
我昔南行曾访之,衡云惨惨通九疑。
即论身后归骨地,俨与诗境同分驰。
终嫌此老太愤激,我所师者非公谁。
人生百年要行乐,一日千杯苦不足。
笑看樵牧语斜阳,死当埋我兹山麓。
《太白墓》【清·黄景仁】束发读君诗,今来展君墓。清风江上洒然来,我欲因之寄微慕。呜呼有才如君不免死,我固知君死非死。长星落地三千年,此是昆明劫灰耳。高冠岌岌佩陆离,纵横击剑胸中奇。陶镕屈宋入大雅,挥洒日月成瑰词。当时有君无著处,即今遗躅犹相思。醒时兀兀醉千首,应是鸿蒙借君手。乾坤无事入怀抱,祇有求仙与饮酒。一生低首惟宣城,墓门正对青山青。风流辉映今犹昔,更有灞桥驴背客。此间地下真可观,怪底江山总生色。江山终古月明里,醉魄沉沉呼不起。锦袍画舫寂无人,隐隐歌声绕江水。残膏剩粉洒六合,犹作人间万馀子。与君同时杜拾遗,窆石却在潇湘湄。我昔南行曾访之,衡云惨惨通九疑。即论身后归骨地,俨与诗境同分驰。终嫌此老太愤激,我所师者非公谁。人生百年要行乐,一日千杯苦不足。笑看樵牧语斜阳,死当埋我兹山麓。
https://shici.929r.com/shici/a8FepyT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