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盱眙山寺》
《盱眙山寺》全文
宋 / 林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下傍盱眙县,山崖露寺门。

疏钟过淮口,一径入云根。

竹老生虚籁,池清见古源。

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hān
sòng / lín

xiàbàngxiànshānmén

shūzhōngguòhuáikǒujìngyúngēn

zhúlǎoshēnglàichíqīngjiànyuán

gāosēngjīngcháhuàdàohuánghūn

注释
下傍:靠近。
盱眙县:地名,今江苏省盱眙县。
山崖:陡峭的山崖。
露:显露。
疏钟:稀疏的钟声。
淮口:淮河的渡口。
一径:一条小路。
云根:云雾的深处。
竹老:老竹。
生:发出。
虚籁:空洞的声音。
池清:池水清澈。
古源:古老的源头。
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
拂经榻:擦拭诵经的坐榻。
茶话:品茗闲聊。
黄昏:傍晚。
翻译
靠近盱眙县的地方,山崖上露出寺庙的门。
稀疏的钟声越过淮河口,一条小路深入云雾深处。
老竹发出空洞的声音,清澈的池塘映现古老的源头。
高僧擦拭着诵经的坐榻,与人品茗闲聊直到黄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山寺景象。首句"下傍盱眙县"交代了寺庙的位置,紧邻盱眙县,隐含着山寺的偏远与宁静。"山崖露寺门"则通过"露"字,描绘出寺庙坐落在险峻山崖之上的样子,显得古朴而神秘。

"疏钟过淮口"写的是寺庙中的钟声悠扬地飘过淮河,声音虽稀疏却清晰可闻,增添了空间的辽阔感。"一径入云根"进一步描绘了通往寺庙的小路蜿蜒曲折,直通向云端,暗示了山寺的高耸和幽深。

"竹老生虚籁"通过描绘老竹发出的自然声响,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岁月在山寺中悄然流逝。"池清见古源"则通过清澈的池水映照出古老的源头,寓意着寺庙历史的悠久。

最后两句"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描绘了僧人在黄昏时分整理经书,与友人品茗交谈的场景,体现了僧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盱眙山寺的宁静与禅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介绍
林逋

林逋
朝代:宋   生辰:967一1028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
猜你喜欢

暨阳克复渡江纪事八首·其八

人心不古降天灾,孰料奇思乱世开。

狼狈纵横争猛噬,还淳返朴几时来。

(0)

癸亥重九

昨闻江上靖烽烟,今岁重阳胜往年。

独酌酩酊聊自慰,醉眠踯躅故山巅。

(0)

粘画格作鹿庐体以伸意四首·其二

出山难比在山泉,卖画囊无造孽钱。

门外愧悬横看子,窘乡初入几人怜。

(0)

作画题句十首·其一

日日白云乡,拈毫岁月忙。

古人难梦见,惭愧说倪黄。

(0)

有感

岁暮他乡感寂寥,况闻壮士志冰销。

承平易说输肝胆,世乱谁堪任斗刁。

叔季民风关气数,偷安兵卒转骄嚣。

吾曹空抱忧时意,万斛愁丝绕寄寮。

(0)

家藏旧画效前人论画绝句各系一诗·其十九

浑厚峰峦具性情,能从密处见神清。

宏开乌目云溪誉,领袖同时几后生。

(0)
诗词分类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诗人
傅山 戴表元 张籍 刘子翚 许景衡 上官婉儿 刘辰翁 易顺鼎 曾几 张之洞 周权 李清照 郑思肖 庾信 温庭筠 毛奇龄 汪广洋 孟浩然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