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傍盱眙县,山崖露寺门。
疏钟过淮口,一径入云根。
竹老生虚籁,池清见古源。
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
下傍盱眙县,山崖露寺门。
疏钟过淮口,一径入云根。
竹老生虚籁,池清见古源。
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山寺景象。首句"下傍盱眙县"交代了寺庙的位置,紧邻盱眙县,隐含着山寺的偏远与宁静。"山崖露寺门"则通过"露"字,描绘出寺庙坐落在险峻山崖之上的样子,显得古朴而神秘。
"疏钟过淮口"写的是寺庙中的钟声悠扬地飘过淮河,声音虽稀疏却清晰可闻,增添了空间的辽阔感。"一径入云根"进一步描绘了通往寺庙的小路蜿蜒曲折,直通向云端,暗示了山寺的高耸和幽深。
"竹老生虚籁"通过描绘老竹发出的自然声响,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岁月在山寺中悄然流逝。"池清见古源"则通过清澈的池水映照出古老的源头,寓意着寺庙历史的悠久。
最后两句"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描绘了僧人在黄昏时分整理经书,与友人品茗交谈的场景,体现了僧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盱眙山寺的宁静与禅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