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平未用入山深,岁晚何妨木秀林。
闻说熊罴参后乘,可容牛下有哀吟。
时平未用入山深,岁晚何妨木秀林。
闻说熊罴参后乘,可容牛下有哀吟。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和胡戢七首(其五)》。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和平时期无需隐居山林的感慨,以及对于晚年生活的一种淡然态度。"时平未用入山深"表明在太平盛世,诗人认为不必过于避世;"岁晚何妨木秀林"则暗示即使年事已高,也能欣赏树木在秋季依然繁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的两句"闻说熊罴参后乘,可容牛下有哀吟",通过比喻来表达更深一层的含义。"熊罴"象征勇猛或权势,"后乘"可能指代接班人或后辈,这里暗指自己虽年老,但仍有见识和经验可供后人借鉴。"牛下有哀吟"则以牛的低鸣声比喻自己的低调和谦逊,即使在低位,也愿意分享智慧,传递哀伤或忧虑的声音。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含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以及对后辈的期待,展现出一种既超脱又负责任的品格。
夫何造化妙,产此名世贤。
横胸几渊海,直步三山巅。
道德百世师,呼吸雷风随。
出手无全牛,历历堪鼎彝。
孤忠久忧国,端揆宜戮力。
当宁侧席思,胡然乐家食。
吁嗟宋阳九,奇袤蚀仁厚。
毒手摧纲常,真魏已掣肘。
贤俊几登崇,叶公能好龙。
大厦支一木,胡马鸣西风。
岂谓惮错节,泉流自中竭。
辞疏几千年,义命真皎洁。
寒坡秋露深,霜英动豪吟。
灵凤奋万仞,矰缴嗟何心。
悠悠四百年,白日悬青天。
晨窗对书读,清风犹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