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居人事寡,穷探坟与丘。
多谢东邻客,频来为我谋。
乃为儒冠误,富贵别可求。
首干中常侍,次谒北平侯。
捷哉仕宦径,贸贸不知由。
读书果奚益,辛苦被时羞。
我笑而相答,志殊各自求。
萧条老布褐,道在复何尤。
索居人事寡,穷探坟与丘。
多谢东邻客,频来为我谋。
乃为儒冠误,富贵别可求。
首干中常侍,次谒北平侯。
捷哉仕宦径,贸贸不知由。
读书果奚益,辛苦被时羞。
我笑而相答,志殊各自求。
萧条老布褐,道在复何尤。
这首明代诗人李昌祺的《拟古十四首(其十)》描绘了诗人在孤寂中深思人生道路的情景。首句“索居人事寡”表达了诗人独处时与人交往稀少的境况,他开始深入探究生死之理,拜访坟墓和丘陵。接着,他对邻居的频繁来访表示感谢,认为他们为他的生活提供了思考和建议。
诗人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意识到曾因儒家教育而错失了其他可能的富贵之路。“乃为儒冠误,富贵别可求”表达了对过去选择的遗憾,暗示了对世俗功名的重新审视。他决定改变路径,先是拜访朝廷官员如“首干中常侍,次谒北平侯”,寻求新的仕途机会。
然而,诗人对官场之路感到迷茫,“捷哉仕宦径,贸贸不知由”,感叹仕途之路看似便捷,实则不知所措。他质疑读书究竟能带来什么实际益处,辛苦付出却换来世人的嘲笑。面对这些,诗人以淡然的态度回应:“我笑而相答,志殊各自求。”
最后,诗人表达出对朴素生活的坚守和对道义的执着,“萧条老布褐,道在复何尤”,即使生活简朴,内心的道路依然坚定,没有怨尤。整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思考和个人价值观的选择。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