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林诗老,爱云岩鹤涧。两屐孤篷岁寻遍。
把英雄儿女,白石清泉,研秋露,细向松窗编纂。
兹丘原胜地,往迹千年,不共昆明劫灰变。
怎我梦来时,水走峰移,似一夜、铎声驱转。
倒不如、卧向卷中游,还识得庐山,旧时真面。
凤林诗老,爱云岩鹤涧。两屐孤篷岁寻遍。
把英雄儿女,白石清泉,研秋露,细向松窗编纂。
兹丘原胜地,往迹千年,不共昆明劫灰变。
怎我梦来时,水走峰移,似一夜、铎声驱转。
倒不如、卧向卷中游,还识得庐山,旧时真面。
此诗由清代诗人王策所作,题为《洞仙歌·读顾抱山〈虎丘志〉》,以细腻笔触描绘了对古诗文的热爱与深入探索之情。诗中“凤林诗老”开篇,形象地将诗人比作饱经风霜的诗坛前辈,对自然山水的钟情如同老者对岁月的眷恋。“爱云岩鹤涧。两屐孤篷岁寻遍”,诗人喜爱于云雾缭绕的山岩与鹤鸣于涧的幽静之地,年复一年地探寻,展现了其对自然之美的执着追求。
“把英雄儿女,白石清泉,研秋露,细向松窗编纂”,这一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之中寻找灵感,以英雄豪杰与儿女情长为题材,研磨秋露,细心记录于松窗之下,表现了诗人创作时的专注与深情。接着,“兹丘原胜地,往迹千年,不共昆明劫灰变”,诗人赞叹此地为胜境,千年的历史痕迹未曾被战火摧毁,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敬畏。
“怎我梦来时,水走峰移,似一夜、铎声驱转”,诗人似乎在梦中体验了时间的流转与空间的变化,水流动,山峰移动,仿佛一夜之间,铎声驱使着这一切变化,寓示着时光的匆匆与自然界的神秘力量。最后,“倒不如、卧向卷中游,还识得庐山,旧时真面”,诗人选择在书卷中遨游,重新认识庐山的真貌,表达了通过阅读与思考,能够超越现实,达到心灵深处的自由与理解。
整首词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自然美的赞美、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