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日同怀天下奇,中年出世也曾期;
朱丝竹绝桐薪韵,黄土生埋玉树枝。
生老病余吾尚在,去来今际子先知;
当时欲印槌机事,可解中宵入梦思。
少日同怀天下奇,中年出世也曾期;
朱丝竹绝桐薪韵,黄土生埋玉树枝。
生老病余吾尚在,去来今际子先知;
当时欲印槌机事,可解中宵入梦思。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祝枝山所作的挽诗,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句“少日同怀天下奇”回忆了年轻时共同怀抱壮志,追求卓越的情景。接着,“中年出世也曾期”暗示了他们曾期望有所作为,实现理想。
“朱丝竹绝桐薪韵,黄土生埋玉树枝”运用了象征手法,将逝者比喻为珍贵的乐器(朱丝竹)或人才(玉树),即使生命如琴弦断裂、人才埋没于黄土,也突显了对逝者的惋惜和哀悼。
“生老病余吾尚在,去来今际子先知”表达了诗人自己虽然经历生老病痛,但仍然存活,而逝者却已先他而去,流露出对生死无常的深深感叹。
最后两句,“当时欲印槌机事,可解中宵入梦思”,诗人回忆起与逝者共有的往事,那些未竟之事如今只能在梦中追寻,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思念和遗憾。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挽歌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以及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君不见阮嗣宗臧否不挂口,莫誇舌在齿牙牢,是中惟可饮醇酒。
读书不用多,作诗不须工,海边无事日日醉,梦魂不到蓬莱宫。
秋风昨夜入庭树,蒪丝未老君先去。
君先去,几时回?刘郎应白发,桃花开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