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真曾向鲤湖游,十二珠帘翠欲流。
此日輶车过石竹,千年胜槩壮丹邱。
层厓云染四时紫,古洞风生六月幽。
犹有浮名驱未得,刀圭未识肯分不。
寻真曾向鲤湖游,十二珠帘翠欲流。
此日輶车过石竹,千年胜槩壮丹邱。
层厓云染四时紫,古洞风生六月幽。
犹有浮名驱未得,刀圭未识肯分不。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石竹岩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向往。首句“寻真曾向鲤湖游”,以“寻真”二字开篇,暗示了诗人追求精神境界的旅程,而“鲤湖游”则为这一旅程设定了一个起点。接着,“十二珠帘翠欲流”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湖水的清澈与生机勃勃,仿佛翠绿的珠帘在流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此日輶车过石竹,千年胜槩壮丹邱”两句,将时间与空间的跨度拉大,既指出了当前的行程,又通过“千年胜槩”和“壮丹邱”这样的词语,表达了对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的赞叹,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感慨。
“层厓云染四时紫,古洞风生六月幽”进一步展现了石竹岩的自然风光之美。紫色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四季更迭,景色各异;而古老的洞穴中,即使在炎热的六月,也吹拂着凉爽的微风,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清幽的氛围。
最后,“犹有浮名驱未得,刀圭未识肯分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名利的淡然态度。在面对可能带来的荣誉与利益时,诗人选择了坚守内心的纯净与宁静,不愿被外在的诱惑所驱使,体现了其高洁的人格魅力和超脱的精神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石竹岩的自然景观之美,更传达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太极浑沦,才开口、便分仁义。
把清真支离,大道已废。
世事机谋求愈远,人情往复相牵系。
都不如、收拾早回头,安心意。
是非场,急回避。
人我山,俱抛弃。
这修道工夫,专柔其气。
万物抽添明进退,神炉静默牢封闭。
得一火、炼出个金刚,超天地。
不种田园,投闲江海,远绝尘踪。
保一家性命,扁舟为屋,随机应舵,逐浪乘风。
九曲江头,三元潭里,直把银钩堕水中。
波深底,把金鳞钓出,回棹孤峰。
三男三女和同。
向砂锅净洗热炉烘。
或敲冰煮茗,渴饮一碗,得鱼换酒,共酌三钟。
蓑衣解开,箬笠放下,醉唱升平月满篷。
江天阔,看一篙点处,粉碎虚空。
道曰金丹,儒曰太极,释曰玄珠。
矧三教之道,本来同祖,心存至德,性悟真如。
阖*辟机关,抽添运用,返照回光复本初。
休分别,那些儿妙处,无字称呼。
虚中状若蓬壶。
寂静形忘一也无。
问三教根宗,谷神不死,灵源澄彻,诚意如愚。
五气朝元,五常合一,五眼圆明烁太虚。
仙儒佛,派殊而理一,到底同途。
圣人传道,执其中、妙在惟精惟一。
放则周流弥六合,卷则退藏于密。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静里包皇极。
居仁由义,应机不费毫力。
四时天地同参,火符合候,默默存真息。
三五归元至德纯,保合太和冲溢。
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尽性穷端的。
死生勘破,到头还是空寂。
大道本无象,真性亦非空。
其中造化有无,无有混玄同。
透得玄关一窍,便好回头下手,静里要勤工。
配合些儿妙,朝暮用屯蒙。
采真铅,炼真汞,复真宗。
阳生半夜,重关深锁倒骑龙。
运起周天火候,流戊擒精就己,三性会元宫。
朗朗超今古,神应妙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