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多僧天下闻,缁衣在处如云屯。
何人能了一大事,斋鱼粥鼓徒纷纷。
云中复表第二月,何异污渠鉴毛发。
不独诗人水镜昏,定知佛祖龛灯灭。
道人朅来南山下,盖头随分茅一把。
菩萨果地已孤高,石廪峰前更潇洒。
草庵初就来乞名,试往寻之水竹清。
莫讶此庵安四壁,大千沙界总分明。
观君所至金碧焕,公才利用如澄观。
邻僧无赖苦侵疆,何似古人不争畔。
从他三毒痴贪嗔,我自元无一点尘。
携庵南北东西住,万象光中独露身。
福州多僧天下闻,缁衣在处如云屯。
何人能了一大事,斋鱼粥鼓徒纷纷。
云中复表第二月,何异污渠鉴毛发。
不独诗人水镜昏,定知佛祖龛灯灭。
道人朅来南山下,盖头随分茅一把。
菩萨果地已孤高,石廪峰前更潇洒。
草庵初就来乞名,试往寻之水竹清。
莫讶此庵安四壁,大千沙界总分明。
观君所至金碧焕,公才利用如澄观。
邻僧无赖苦侵疆,何似古人不争畔。
从他三毒痴贪嗔,我自元无一点尘。
携庵南北东西住,万象光中独露身。
这首宋诗描绘了福州僧侣众多的景象,僧侣们如同乌云般聚集,但作者认为真正能领悟佛法大道的人并不多,大部分僧众忙于日常修行。诗人以云中第二月和污渠中的毛发为喻,暗示佛法的高洁与现实的混浊。接着,诗人赞美一位名叫绍亨的道人在南山下建造了一座简朴的草庵,庵名“能仁照”,取意于照亮人心的智慧。
庵主的居所虽然简陋,只有茅草屋顶,却有着超然的境界,如同菩萨的果位般孤高且潇洒。诗人对绍亨的才华赞赏有加,认为他的智慧如同清澈的镜子,能够洞察世事。然而,面对邻居僧侣的无理争夺,绍亨选择不争,表现出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最后,诗人表示自己愿意跟随绍亨,无论庵居何处,都能在万象之中保持纯净无尘的状态,独自显现真我。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赞美,表达了对绍亨禅修境界的敬仰以及对超凡生活的向往。
福岩宝地几千年,宫殿朦胧锁暮烟。
游客回头怀想望,自知身在寂寥天。